GitHub 协作五大业余姿势

2016-02-12 发布
3665 字 • 10 分钟
协作姿势业余虽不至酿成大错,但着实让人浑身不自在。
本文复盘俺过往踩坑经历(其实就是被 @ZoomQuiet 大妈咆哮调教的血泪史),
助你规避几大常见业余姿势、少走弯路,更快体会 GitHub 协作的舒爽乐趣。

近期看到不少同伴使用 GitHub 协作,我开始理解当初 @ZoomQuiet 大妈 和我协作时的痛苦感受----这不顺眼那不专业,比如用中文命名、创建 wiki 却不更新 sidebar、满屏 Issue 不及时 close、Issue 通篇没有一个超链接等,虽不至酿成大错,但实在让人浑身不自在。遂复盘自己踩坑经历(其实就是被大妈咆哮调教的血泪史 T_T)供你规避几大常见业余姿势,少走弯路,更快体会 GitHub 协作的舒爽乐趣。

注意:

  • 若不了解 GitHub 是什么,请先移步 GitHub 基础教程:
  • 本文所列建议主要针对非技术协作的知识管理型团队,如果你对所在团队是否是知识管理型团队无所谓,这篇文章不必往下看了;-)

嗯哼,如果以上两坎你都越过,那来看看我被咆哮嫌弃 N 次的业余姿势你中了几个吧……

用中文命名 wiki 或文件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要用中文名的文件呢?!?!?!??

在 GitHub 世界或是其它任意计算机世界中,

使用非 ASCII 字串为文件名,

都象 在华尔街 高声显摆刚刚买咸菜占了两毛銭便宜!

恶俗到突破天际的行为!

初次创建 wiki ,我以中文命名,被大妈在协作群里如是咆哮,记忆深刻。

由于更熟悉汉语,或不知道该以什么英文命名,不少人和我当初一样,下意识用中文命名文档。这是新手最常出现的姿势,尤其没有技术背景的新手。

那在 GitHub 用中文命名文件,有何不妥?

  • 对比一下由此生成的 wiki pages URL 就知道了

    • wiki title 为 「Test」 的页面:https://github.com/sunnyhuang42/example/wiki/Test
    • wiki title 为 「测试」 的页面:https://github.com/sunnyhuang42/example/wiki/%E6%B5%8B%E8%AF%95
    • 你觉得哪个 URL 更干净易懂简明专业?
  • 再看一下目录,用中文真是不忍直视……

    hbgh006.jpg

总之,若你不想徒增烦恼,也不想被队友嫌弃,在 GitHub 命名中请别出现中文

不仅 GitHub ,在其它团队系统中,也都建议你用非中文。毕竟中文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而各人用词、命名习惯不一样,难以形成共识,真是团队知识管理的一大灾难。比如这个: hbgh005.jpg

俺在某以中文为主的协作界面检索「品牌」后返回的结果

检索「品牌」一词返回这么多结果,每次我都要点击不下 6 次,翻来覆去对比确认哪个是最新的、可用的文档。若用 wiki 来管理文档,且用英文命名,就不必如此烦恼啦,比如在集团仓库下:

  • BrandAnrenInfo
  • BrandOMCInfo
  • BrandOMCRule
  • BrandiBrainRule

每次直接在唯一指定文档上更新,同事也直接从唯一指定文档取用信息,岂不快哉?

当然,这需要团队有统一的文件命名规约、同事也都熟悉并遵守。否则,别挣扎了,要找东西就继续在群里吼谁有/谁知道在哪儿吧……

wiki pages 从不挂 sidebar 也不和 Issues 关联

如果没有任何链接,这是个 孤悬文章, 惨烈地被人遗忘是必然的,,,,

看到我们在 GitHub 创建孤悬文档,大妈幽幽吐出无奈和嫌弃。

估计是使用网盘的惯性,很多伙伴创建完 GitHub wiki pages ,就了没下文。顶多发给正在协作的人,就再没然后。你认为这种习惯,将如何影响团队知识管理和经验传承?

  • 是不是没有一个公共的页面知道目前团队里都有哪些资料/资源?
  • 尤其当 wiki 中的文档越来越多却没有直观的索引时,团队成员是不是更不乐意整理和复用?
  • 且更新 wiki,一般不会有自动提醒(包括邮件和关联的 slack 等信息集成服务),除非在个人消息中查看。但一般少有人从那里查看吧?消息实在太多……

所以,团队中知识管理素养良好的成员,一般会用类似 GitBook 的内在顺序在 wiki 中创建 page

  • 先在 Home/_sidebar.md 中设计一个合理的链接点
  • 给出文档标题和 wiki 文件名
  • 然后在合理的目录下创建 对应 文件名的 .md
  • 再开始编辑 文件内容
  • 并在提交前先 pull 仓库的变化,完成冲突解决后 push

完成以上动作后,关联驱动这个 wiki 完成的 Issue

除了放在 sidebar 中、和 Issue 关联,还和配套使用的文档关联以便取用

这就完了吗?当然不!还需在协作界面知晓相关人员,比如在 IM 群或任务看板中抛出链接(注意运用 GitHub 锚点特性)并艾特相关伙伴,请其查看后进入下一环

通知对方看某个 wiki

通知对方看某个 Issue 的某个 comment

通知对方看自己修订了哪些内容

通知对方看自己新增了哪些内容,内容不止一条时可用 commit 锚点快速定位所有新增内容

写文案真的只有「文案」

A:小王,你知道这些产品介绍是用于什么场合的吗?哪些是给用户直接看的,哪些给我们的合作伙伴看,哪些是给同事们看后给用户、合作伙伴介绍产品的?

B:我看看……呃,我也分不清楚……也没注明是谁编制的,想直接找他问都难!

A:……

类似的情景你是否常碰到?你在公共界面发现某个文档,却无从判断是否可用,用在何种场合,只能花时间自己梳理。就算找到创建人,沟通确认要花双方几分钟吧?要是你用每个文档都要问创建人,每个用文档的人都问创建人,经年累月,OMG ,这对团队来说是多可怕的成本,浪费了多少青春!

如何避免?珍惜生命,从我做起。

在公共目录创建文档,请在开头加上头部说明,以 5W1H 简要说明文档背景、使用情境(比如官网/微信/邮件/宣传册etc.)等信息,以便同伴快速理解调用。比如:

标题比正文更重要,别漏了!

更多创建文档的建议,可以参考这个 协作文档撰写指南

多写几行字你嫌麻烦?

那是你没考虑时间的复利效应啊——

对,在私人目录建个文案自己看,自己记得创建了什么/用于什么场合/怎么命名,需要的时候及时找到就好。

但在团队界面,你创建的东西,通常还需同伴 知晓/修订/审核/使用,而且涉及不止一位伙伴。考虑人数和时间的几何叠加,啧啧,这省下来的成本,值得叫老板给你加薪~

Issue 当 BBS 来用

线上沟通,你是否也有类似感受——

延续 QQ、Wechat 等平台的 IM 惯性,越来越习惯撕扯跳跃的碎片交谈;贴吧/BBS/V2EX 样的垒楼,诱你快速回复,而不是逐一回复观点;线上交流,没人对某个话题负责,聊到哪儿算哪儿,无所谓有无共识/结论,也不管一头扎进来的人作何感受?

嗯,当下生活的确这样。

但!团队协作,是为推进行动、创造价值,不是闲扯!请转换成 push-style ,尤其在 GitHub 这个协同天堂:

  • 除了 assignee,其他人也自觉维护 Issue ,把已形成的共识及时更新到首个 comment 中,以便其他打开这个 Issue 的伙伴可以快速知晓进展

  • 若 Issue 完成,及时 close ,让人进入 Issues 主界面即可及时知晓目前正在进行的 Issue。为啥?谨记大妈督导:

    Issue 是过程讨论,尽量消灭 Issue

    长期复用的一切文案,要用 维基/仓库 收集

    Issue 永远只是暂时性任务的追踪/提醒/讨论!

当然,close Issue 不能点击 close 就完事儿,请在 comment 中附上相关链接,以便继续追踪这个议题

  • 比如 Issue 成果的链接(通常是 wiki/code 等成品页面)
  • 比如由此引发的新 Issue 等
  • 或至少说明是 Happy ending 还是过期关闭还是啥,让同伴看到时不必问你就可以知道这个 Issue 进展如何。比如:

把共识更新在首个 comment ,close 前更新该 Issue 的进展或结果

多提一句,Issue close 后,若再需开启,还是可以 reopen 的。当然 reopen 时最好说明原因,以便看到 Issue 的同伴迅速进入状态,开始共创。

发 Issue 不加 labels/milestone/assignee

据观察,协同素养在标准七以上的朋友,才会介意这点。

为什么?这看似降低个人当前行动效率的细节,实则提升集体长远发展效率。那些协同素养高的伙伴,才愿放弃眼前小利保证长远效益 —— **项目若想持续,关键在持续创造价值。**如何持续创造价值?离不开团队内部信息通畅。即使团队更迭也依然通畅,才易免除从 0 到 1 低效重复,持续创造价值。

而给 Issue 标 labels milestone assignee ,便是信息通畅的保障 —— 每一个标记都相当于一个搜索入口/分类维度。标记后,你便有至少 3+1 个维度来划分你的 issue:

labels

这是知识管理中最常见的分类方式,Issue 中已默设一套 label 供君调用。你也可以随意定制,以便快速查看某一类 Issues,比如:

  • OM2Py 课程运营仓库中StandUpMeeting Task
  • OM2Py 的学员仓库中优秀学员示范 C2T2 公告 Doc(关闭了 wiki 模块,所以增设了 Doc 标签发布可长期使用的文档)

milestone

若 miletone 设置合理,点开 miletone 界面,可一目了然当前项目进展如何(close 的 Issue 占比多少),比如:

由此反推 milestone 的设置思路:

  • 一般按项目发展阶段的「时间节点」来设置 miletone,比如课程运营中的课程设计 招生 入学 正式教学 复盘等阶段
  • 也可以设置没有时间节点的里程碑比如 Chaos 来承载没有明确截止时间的讨论 Issue
  • 当然还可以有其他分类,欢迎根据自己项目的特点大胆尝试;-)

assignee

在团队协作中,

  • Issue 永远只是暂时性任务的追踪/提醒/讨论!
  • Issue 是过程讨论,尽量消灭 Issue !

若此,assignee 便是牵头推进此 Issue 至 close、消灭该 Issue 的直接负责人。设定 assignee 后,在 Issue 主界面便又多一个维度了解目前团队进展:

  • 目前没有 close 的 Issue 都主要是谁在推进
  • 也可根据 assignee 筛选查看,便可对某人负责的 issue 情况一目了然,比如有多少没 close,close 了哪些,结果如何。

明了这些,现在你应该能意识到,团队协作发 Issue 而不设 labels/milestone/assignee ,简直十恶不赦 ——

什么都不设定,就相当于切断了这个 Issue 大部分搜索接口。 Issue 越积越多,团队更迭,虽有全文检索,但不知道有哪些关键词的新人,如何快速了解/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难道又回到那个需要什么就在群里吼的局面?

这也是我不满一些项目管理平台话题板块的原因:

  • 不可设标签
  • 不能分配给某人
  • 不能关闭

处于一个高速发展却没全员形成良好的知识管理契约的团队,用这样的项目管理平台,简直噩梦:无论该变成文档的还是转换为任务的内容,都发在话题板块里;很快积攒几百条话题不说,更新异常迅速,使用的术语体系还不一样,搜索不便,难以迅速了解当前进展、找到所需内容。

总之,GitHub Issues 可供性强大,团队养成默契的使用礼仪,用对 GitHub ,用对 Issues,幸福感会大幅提升!

logogithub2.gif

小结

唠叨了这么多建议,无非几个原则:

  • 链接尽量简明干净,命名不使用非 ASCII 字串
  • 尽可能增加页面间的连接,不生产孤悬页面
  • Issue 尽量 close ,可复用资料放 wiki
  • 发展过程可追溯,5W1H 助追踪

再简单些,你只要转变一下思考角度:

团队知识管理经验传承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助协作,而非得自己一时便利,想咋整咋整。

不过说着轻巧,做起来挺难,我懂你……这不,协作三个月,俺依然不时被大妈精准吐槽无地自容 눈_눈

Anyway,欢迎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和我分享实践经验,一起探索更多协作乐趣噻~

后记

今日偶然细看本文,天啊:文气如此不畅,附上的GitHub 教程还不专业!而两年里被那么多人看过,甚至反复看过,善写作的不善写作的,懂技术的不懂技术的,竟然都没人提醒我!细思恐极……

也罢也罢,好歹我已自觉修订。自觉羞耻,更是进步:)

CHANGELOG

  • 180511 增补自己写的 GitHub 教程链接
  • 171203 更新 GitHub 教程、后记,优化表达 2h
  • 160212 完善配图 Blog 发布
  • 160122 在 WorkFlowy 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