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单独打磨定OKR或做复盘的产品/工具包?@立人 210716

2021-08-25 更新 • 2021-07-16 发布
1470 字 • 4 分钟

前两周 @立人 提到感觉我想做的事情有些复杂,提议或许可以先把定OKR 或做复盘的产品做出来。毕竟我在定目标、做复盘方面有不少积累。我一直忘了回应,现在来分享一下我的思考。如果大伙儿有疑问建议欢迎随时告诉我,促进我迭代完善🤗

谢谢立人反馈和提议,的确需要拆小一步步来,这也是我目前正在推进的事情。不过我不打算分开打磨定OKR 、做复盘 的产品/工具包。

原因:

定目标和做复盘,这看似两项技能,但在我的理解里,它们都是为了实现目标服务,运用时机和操作细节上有些区别,但底层的思考框架是相通的——都是先梳理清楚,我们想去哪里,再看现状是怎样的,然后分析思索下一步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发力点

复盘,虽然用语不同,但那些步骤底层其实是相通的:基于目标/预期去梳理,现在达成了哪些,没达成哪些,然后分析根本原因,并总结规律及行动举措,令在下次实现同类目标时少走弯路,或更好地实现接下来的目标。且复盘得出的根因及行动,又会成为制定下一步目标和行动规划时的信息输入。

这在项目管理五大过程组也有印证: 监控过程组的活动(见下图),是贯穿全程的,也就是全程都在评估现状与预期/目标的差异,并根据最新输入及时调整下一步行动,更高投入产出比地奔向大目标。

pm_process.png

科学研究过程亦是如此: 有了想探索的问题后,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反思、迭代完善假设,再继续实验、分析反思、迭代完善,直至发展出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的理论。而后又继续探索更多感兴趣的问题。

往更大尺度看,这和企业战略管理也是相通的: 在思考战略时,常用“想做、可做、能做”这套思考框架(见下图)做选择,其实也是分析我们想去哪儿(想做-使命/愿景,可做-大势/规律),现状是怎样的(能做-绝对优势/相对优势),然后思索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切入点。

之后进一步拆解执行,根据市场反馈迅速复盘,综合内外各方最新输入,继续思索接下来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发力点,并继续拆解执行、验证假设、复盘迭代(见下图)。这个闭环跑得越快,便越快到达想去的地方。

goal_strategy6.pn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t_3,fill_1,padx_200,pady_200,text_6Zeq6Zeq5Lq655Sf,rotate_330

在创业早期更是如此:那些高速增长的初创企业,Build-Measure-Learn 的回路(见下图)通常谨慎又畅快,飞速找出并低成本地验证高风险假设,高效打造可持续增长的业务。

leanst1.png leanst2.png

此外,这套思考框架,还可以用于帮助他人实现目标——和教练技术也是相通的:

教练技术,其实是在通过问问题,助力对方更好地觉察自己到底想去哪里,现状是怎样的,有哪些候选行动或解法,这些解法有哪些优劣势,哪个更适合自己、投入产出比更高,如何提升行动成功的概率。


总之在我眼里,定目标和做复盘,底层思考框架是相通的,不是两项单独的技能,而是一个整体,且这套思考框架是可以运用于不同时空尺度的整体,用一通百通来形容都不为过:D

那把定目标、做复盘做成一套课程呢?

这个我想了想,也不打算专门做定目标和复盘的课程。

因为在我眼里,通过幸福课很难真的幸福,类似的,通过目标管理课,也很难真的学会目标管理。

更有效的方式,我觉得是在战斗中学习战斗。也就是去解决实际面临的具体问题,在这个过程,借现实的反馈及 mentor 或 peer 的帮助,加速觉察、反思、调整行动。几个回合下来,相信不仅越来越胜任实际面临的问题挑战,定目标做复盘的能力也随之提升——我们想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定目标、做规划、做复盘,这个基础闭环是贯穿全程的,不是吗?

那具体怎么进行呢?

目前的设想,是先把一个基础场景的工具包基本打磨成型;包括这个场景下,一般怎么定目标、做规划,有哪些常见误区、疑难解法等。让有需要的伙伴,更易进入推进目标的增强回路。

把这个基础场景的解决方案跑通,之后再用同样的生产模式,陆续针对常见场景,打磨完善更多工具包,让其他场景也易进入增强回路。

PS.

  1. 这是过去几个月来到输出实验室的伙伴,常见的需求场景:
    • 探索发展方向、梳理人生/职业规划
    • 提升输出效率(包括调整节律、个人状态等)
    • 养成某个习惯
    • 积累个人品牌
    • 打造一款用户喜爱的产品服务
  2. 怎么参与其中?感兴趣可见这个帖子:输出实验室 需要哪些支持?

CHANGELOG

  • 210825 迁移到博客上
  • 210716 创建并发布到知识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