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第一年我们踩过的坑,也许能帮你避免30次崩溃

2025-08-02 更新 • 2025-07-30 发布
8121 字 • 21 分钟

宝宝一岁了,最近和爱人复盘这一年,其中一个议题是:

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我们会做哪些调整?

这篇文章,是我们作为新手父母对这个问题的梳理和记录。不是为了遗憾当初没做到,而是希望将这些真实的经历、踩过的坑、错过的时机写下来,为将来的我们留下一份更清醒的“再来一次”指引。如果能让刚走进育儿世界的伙伴少一份烦恼,多一份踏实,那就再好不过了。

每一段经历都不白走,但如果能早一点明白这些,也许我们能陪宝宝睡得更安稳,吃得更自在,也能更从容地照顾好自己。

内容导览

  1. 睡眠环境:越早布局,越少折腾

    • 产前系统学习睡眠知识
    • 出生就用监护摄像头,减少不必要的打扰
    • 专用白噪音设备,比手机 App 更省心
    • 从小穿睡袋,热就调温度
  2. 睡眠策略:好睡眠=科学作息+正确干预

    • 尽早规律作息(2-3月龄),不等黄昏崩溃才开始
    • 尝试定点小睡(4-6月龄),关键在固定早上起床时间
    • 夜醒先观察,别着急行动
    • 重新审视梦喂的利弊,我们停晚了
    • 小睡缩短?也许是自然过渡,别轻易干预
  3. 辅食喂养方式:早点放手,轻松一半

    • 完全自主进食(BLW),其实一添加辅食就可以开始
    • 对高铁谷物糊的误解和更好的选择
  4. 记录分析与调研:有数据才有判断,有系统才有效率

    • 遇到问题先记录,有可靠数据才有可靠决策
    • 用共享表格做记录比App更适合我们
    • 生长曲线不是万能指标,日常行为更能指路
    • 整体考虑吃睡问题:吐奶、夜醒、入睡难往往是连锁反应
    • 探索新领域时优先“主题学习”,更高效少试错
  5. 自我照护:不是“照顾好宝宝再说”,而是“照顾好自己才有力气爱”

    • 止痛别追求“完全不疼”,保留身体反馈窗口
    • 避免频繁憋尿,凯格尔运动日常化
    • 凯格尔是妈妈一生的功课

小提醒:

  • 前四个模块集中覆盖了宝宝养育中的常见踩坑领域(睡眠、作息、辅食、记录)
  • 收藏本文,可当作养育第一年的「坑位导航图」随时翻阅

一、睡眠基础和环境

产前就系统学习婴幼儿睡眠知识

如果可以重来,我们会在产前就系统学习婴幼儿睡眠知识。为什么优先学睡眠?因为它几乎决定了宝宝的“底盘稳定性”,也深刻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新生儿每天有超过 15 个小时都在睡觉,即使到一岁,睡眠时间仍然占据日常的一半以上。睡得好,宝宝吃得顺、玩得有精神,发育节奏平稳,大人也能休息、恢复精力;睡不好,一切节奏都会被打乱,甚至进入恶性循环。尤其选择母婴同房的家庭,宝宝一夜多醒,爸妈跟着反复惊醒、睡眠中断,第二天的喂养、陪伴、工作状态全都受影响。

而且,早期如果没建立好睡眠习惯,后面想纠偏,难度和代价都会大很多。毕竟白纸好画,但想“涂改”再画,就比较麻烦了。

比如我们宝宝有胃食管反流,头几个月频繁吐奶渣,经常在“补喂→竖抱”环节中直接睡着,无形中建立了吃奶、怀抱与入睡的关联。夜醒频繁,作息混乱。我们直到三月龄才开始研究自主入睡,反复试错,到了 10 个月才自主入睡成功并睡整觉。而这已经算幸运了。

在宝妈群里,我们见过更多更难调的情况:两三岁仍半夜醒来要喝奶、要人抱摇,或者一醒就是两小时,或者拖到深夜十一二点还不肯睡,全家都被困在困倦与无助里,只能一边硬撑一边盼“熬大了就好了”。

但更现实的困难是:产后根本没有系统学习的精力。产后恢复、夜醒、喂养、杂事等,一切都像小洪水一样一股脑涌来,很难有空深入“搭知识结构”。这时候就很可能急病乱投医——看两篇文章就开始试,看一本书不见效再换另一本。这样零散地输入,却始终缺乏对全局的理解和判断,自然很难真正解决问题。

相反,如果在产前就打好睡眠基础,建立起初步认知框架,会从容不少——

  • 更早识别宝宝出现问题的信号
  • 更准确判断照护者的处理是否专业
  • 更容易避免一些“埋坑式操作”等

比如我朋友请了月嫂,没意识到“抱睡”后果,结果八九个月大的宝宝还是非抱不可,大人每天抱十几斤在客厅来回走,累到腰废,却又不知道该怎么改。

确实有些宝宝不怎么用操心就能睡得很好,但这事儿就像开盲盒,要是抽中的不是这样的睡眠小能手呢?恰当的养育方式,能让我们在没抽中时,也不至于太过被动。也能让我们在抽中时,不至于给自己挖坑,埋没了本可以轻松从容的生活。

所以,如果有机会再来一次,我们一定会在宝宝出生前,就认真打好婴幼儿睡眠的底盘——不仅是为了宝宝睡得好、长得好,更是为了我们能少一点困扰、多一点好好生活的可能。

那具体怎么学?我们倾向主题学习,具体见第四模块。

一出生就准备监护摄像头

从宝宝出生开始,我们会立刻给她准备一个监护摄像头。这样不仅方便事后复盘,也可以减少很多无用的干预,及时纠偏。

比如,当她睡觉发出动静时,以前我们可能听见十几秒钟后就急着查看,担心她出什么问题。但有了摄像头后,我们就能更安心地先观察,看看她能不能自己接觉,不急于行动。通过录像回看,我们也发现,很多时候其实摄像头显示她还没醒,我们干预得太早了,这样反而打断了她的睡眠,也影响了她自己连续睡眠的能力。

此外,监护摄像头还有抓拍并生成纪念视频的功能。如果一出生就配置,我们还可以有从宝宝出生开始的睡眠影像记录和成长对比。我们是六月龄才开始配置,现在回想感觉有些可惜。

一开始就配置白噪音设备

会一开始就准备专用的白噪音设备,给她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帮助她更好地自主入睡。

我们是在四个月的时候看婴幼儿睡眠博主推荐才买的。白噪音可以模拟子宫环境,帮助宝宝入睡;放在婴儿床和房门或窗户之间,还可以屏蔽外部突发噪声,延长宝宝睡眠时长。当时我其实觉得没必要专门买设备,用手机控制蓝牙音响就可以了,但爱人看了相关介绍,觉得有用就买了。

实际使用下来,发现专用设备还是有明显优势的——别的不说,按一下音响上的机械按钮就马上播放白噪音,不用拿出手机来控制。对于有多位照护者的家庭,尤其是有长辈作为照护者的家庭,光是这个便利就能省心很多。而且不用担心电磁波或蓝牙信号不稳定带来的声音干扰。

坚持用睡袋,选择包裹感更好的款式

从小就给宝宝穿睡袋睡觉,尤其是在小月龄阶段。

当时宝宝出生在六月,我们买了一个一百多块钱的睡袋,但只穿了几天,因为天气很热,我们觉得不穿可能更舒适些,而且每次睡都套睡袋也麻烦。然而,宝宝小的时候经常会因为自己的手脚动作而惊醒,这时穿睡袋其实有助于她更好地安睡。

如果可以重来,我们会把空调设成和睡袋温度匹配的状态,让宝宝白天小睡和夜晚都尽量穿睡袋睡觉,包裹和低温环境(20-24度)都有助于她睡得安稳。

此外,在头两个月还会试试使用那种传统包裹式睡袋(Arms Down),可以包裹住双手尽量固定的那种,而不只是我们之前买的那种“双手向上式” Swaddle Up 睡袋,看看哪种更有助于她安睡。

HmvhQj

现在回想,如果当时能坚持使用睡袋,可能很多小睡短和夜醒的问题都能避免。为了一时省事,反而让宝宝和我们都睡得不好,真是得不偿失。

二、睡眠管理策略

尽早建立规律作息(2-3个月开始)

在她两三个月大的时候,会尽早给她建立规律的作息,根据她这个月龄的清醒时间来安排小睡,并固定好睡前程序(bedtime routine),提供合适的睡眠环境。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她因过度疲劳(overtired)而加剧晚上入睡困难,或睡前的吐奶。

我们当时是在三四个月时才开始做到。在那之前,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每晚七八点喂奶简直像打仗。宝宝有喂食管反流,叠加过度疲劳或黄昏闹,情绪激动,导致吐奶严重,吃了又吐、吐了又吃,一直在这个循环里。有时候一顿奶要喂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她的过度疲劳和入睡困难。

把作息根据她对应月龄适合的清醒时长调整好后,睡前喂奶和晚间入睡就顺畅了很多。

关于对应月龄适合的清醒时长和作息表参考,通常网上有多种版本,怎么选?建议优先考虑那些基于大量用户数据形成的,再根据自家宝宝的情况尝试和调整。

比如我们多方对比后,最后发现小月龄的时候,Taking Cara Babies 推荐的作息表(https://takingcarababies.com/sleep-schedules )更适合我家宝宝,大月龄之后,Huckleberry 推荐的作息表(https://huckleberrycare.com 页面底部)则更合适。一般看对应月龄及前后一个月的示例,再结合宝宝和家庭的具体情况做调整。

需要提醒的是,任何作息表都只是参考,给我们提供更快找到适合宝宝的作息的线索,而不是硬性要求。宝宝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天生就是“短睡者”,有的需要更多睡眠。关键是观察自己宝宝的状态,如果精神好、情绪稳定、生长发育正常,哪怕睡眠时间跟这些参考大相径庭也没关系。

定点小睡(4-6个月开始)

如果有机会重新来过,我们会在宝宝四个月大时就开始尝试定点小睡,最晚不超过六个月。具体做法是先固定早上起床和夜晚入睡的时间,然后在宝宝精神状态良好的前提下,逐步固定白天小睡的时间点。比如安排在上午九点和下午一点左右小睡,如果宝宝需要的话,下午晚些时候还可以再补一觉。同时根据月龄的增长,适时调整定点小睡的具体时间。

定点小睡这个方法是来自《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的建议,我们是在宝宝四个月左右时了解到的。当时宝宝夜里醒得很频繁,起床时间也不固定,我们觉得这种情况下很难实行定点小睡。比如宝宝起得晚,才醒一个小时就到了九点,这时候怎么可能睡得着?所以我们当时选择了观察宝宝的睡眠信号来安排入睡时间,或者计算清醒时长来决定什么时候让她睡觉。但后来我们研究并实践了如何固定起床时间的方法后,发现定点小睡确实能省心不少——宝宝到点就想睡了,放床 10 分钟左右就睡着;作息规律可预期,大人也好安排自己的事情。

那怎么固定早上起床时间?操作要点如下:

首先,要设定合理的入睡和起床时间。两个时间点之间的间隔要合适,比如宝宝夜里实际只需要睡 11 小时,但起床和入睡时间却间隔了 11.5 小时甚至 12 小时,这样肯定会导致早醒。

夜晚入睡时间建议安排在 7-8 点,这通常是婴幼儿的最佳入睡时段(Sweet Spot Bedtime),符合婴幼儿的自然生物节律,能让他们更容易入睡,也睡得更安稳。当然,前提是入睡前的清醒时长要合适——清醒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会影响入睡。

其次,要正确处理晚醒和早醒的情况。如果宝宝比期望的起床时间(Desire Wake Time)晚醒超过半小时,就温柔地叫醒她,比如拉开窗帘让光线进来,或者轻声叫她的名字。

如果宝宝在期望的起床时间之前就醒了,要保持房间黑暗(全遮光窗帘很有帮助),尽量不要干预,特别是避免喂奶。如果她哭得厉害,可以抱着她在黑暗的环境中安静地坐一会儿。我们之前虽然也设定了期望的起床时间,但如果她提前醒来,比如希望她六点半起床,结果五点四十五分就醒了,我们往往会选择提前喂奶,或者安抚她,甚至直接抱出来开始新一天的活动。其实这些做法反而会强化她早醒的习惯。

此外,调整傍晚最后接触自然光的时间也很有帮助。如果希望她晚一点醒,就推迟她最后沐浴自然光的时间。比如平常最后晒太阳是五点,现在希望她早上晚点醒,那可以在六点半左右带她到阳台(不用完全到户外)坐坐,这样既能帮助她调整生物节律,又不会过度刺激影响晚上入睡。如果希望她早点醒,就提前结束最后沐浴自然光的时间。

坚持使用这套方法,通常两三天后宝宝就会慢慢调整自己的生物钟,在期望的起床时间前后自然醒来。

夜醒处理策略

对于宝宝夜里醒来的情况,我们应该从小就坚持先观察五分钟左右,而不是一听见动静不到一分钟就行动。

当时我们看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说“观察一段时间”,但具体多久呢?因人而异,没有给出具体时间。我们问了 AI,得到的回答也模糊。问了亲友,说是观察几分钟,因人而异,因宝宝的动静而异。早期我们担心宝宝有什么情况,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观察一两分钟甚至十几秒就忍不住行动了。

后来在深入阅读婴幼儿睡眠相关资料时才发现,很多建议其实是观察五到十分钟后再决定是否介入,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宝宝的连续睡眠,避免强化夜醒。

关于梦喂的重新考虑

关于“梦喂”(Dream Deed,梦中喂养,指在宝宝自然醒前,主动喂奶以延长其连续睡眠时间,一般在父母睡前进行),如果有机会再来一次,我会在准备开始梦喂前,先进行观察和记录,看看宝宝一般是几点醒来,再去评估梦喂到底带来了怎样的效果,能延长多长时间的睡眠。

我们当时并没有这样系统地记录宝宝自然夜醒的时间,所以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无法确定梦喂到底带来了多少收益,是不是值得持续这么做。现在看来,这个干预可能弊大于利。

另外,梦喂其实在七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取消了,而我们却是到十个月才停。当时我们看到的材料建议七个月取消梦喂,但我担心如果取消,她可能会更早醒,比如从两三点醒变成一两点醒,影响大人的睡眠。但实际上,当我们在十个月取消梦喂后,仅仅过了两三天,她就不再两三点醒,而是三四点醒,一周后甚至能睡到五六点。所以我们推测,七个月以后继续梦喂,确实打断了她深度、连续的睡眠,干扰大于正面影响。

小睡过渡的自然规律

当宝宝每天只需要两个小睡时,上午的小睡如果自然变短,不应该人为干预。

我们当时的情况是,12月龄左右,看到她上午小睡变短,从稳定睡一个多小时逐步缩短到四五十分钟甚至半小时就醒来。我们猜想是不是她清醒窗口(Wake Window)变长了,按之前的时间放床积累的睡眠压力(Sleep Pressure)不足,所以早醒。于是尝试比平常晚 15 分钟放床,结果引发了睡眠债(Sleep Debt),叠加 12 月龄本来就可能有的睡眠倒退(Sleep Regression),持续了一个多月有夜醒或早醒问题。

后来我们才知道:上午小睡自然缩短,其实是从“两小睡”过渡到“一小睡”的自然过程,是宝宝自己在调整,根本不需要我们干预。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们什么都不做,可能她依然继续睡整觉,同时两三个月后她就自然过渡到一小睡了,我们反而白白折腾了一个多月。

而且,宝宝需要的每日总睡眠其实是缓慢减少的,平均每个月减少 5 分钟左右。我们当时三段清醒时长都增加一些,相当于每日总睡眠一下子减少了 30-45 分钟左右,这样人为大幅减少睡眠时长,不欠睡眠债才怪。而睡眠债正是夜醒、早醒的主因,睡眠不倒退才怪。

三、辅食喂养方式

完全自主进食(6个月开始)

从宝宝开始添加辅食时,我们会直接让她完全自主进食(BLW,Baby-Led Weaning),而不是等到八个月才开始。

我们虽然从六个月开始添加辅食,但那时主要提供的是手指食物和高铁米糊、高铁燕麦糊、小米粥等流食,流食还是我们喂给她的。当时看国内的科普普遍建议这么做,我们也就按部就班地照做了。

后来深入了解自主进食的系统知识后,发现其实完全可以跳过流食阶段,直接给她提供适合月龄的固体食物,由她自己抓着吃。而不是等到八个月她已经不愿意我们喂、开始抢勺子时,我们才“不得不”让她开始完全自主进食。

现在回想,如果一开始就这么做,不仅我们在喂养上更省心——不必单独准备糊状食物,也不必费时费力地喂,还能让她更充分地锻炼咀嚼能力,对口腔结构、牙弓空间和脸型发育都更好。而且她对食物的接受度可能也会更高,因为从一开始就是自己主导的进食体验,这种主动探索比被动接受更能培养她对各种食物的兴趣。

可能有人担心:不吃高铁谷物糊,会缺铁吗?其实补铁还可以通过红肉和滴喂铁剂来实现,方式很多,不必拘泥于高铁米糊、燕麦糊这些。

那不同月龄适合的固体食物是怎样的?可以参考这个网站:First Foods for Babies Starting Solids - Solid Starts。网页版可以免费查询不同食材在不同月龄适合的固体形态和做法,还能看到不同月龄自主进食对应食物的视频,App 版要收费。

四、记录分析和调研

整体考虑吃睡问题

当宝宝在吃或睡方面不顺畅时,需要从整体角度来分析调整。

举个例子:宝宝频繁吐奶,这看起来是“吃”的问题。最开始我们只研究喂奶的时机、姿势、间隔、时长等是否需要调整。后来发现,还要考虑“玩”和“睡”是否合理——比如,如果傍晚吐得最严重,那很可能和过度疲劳有关。这时,问题可能出清醒间隔安排不合理,需要缩短睡前玩耍时间,让宝宝更早入睡、更早喂奶,从而减少频繁或剧烈的吐奶。

再比如:夜醒频繁,这是“睡”的问题,但处理时不只要从睡眠关联(把入睡和吃奶、大人的怀抱等条件关联在一起)、睡眠环境来找原因,还需要考虑“吃”的因素——白天是否摄入了足够的热量和营养。只有吃得饱、不缺铁,夜里才不容易频繁醒来。还要看夜里是否有不当的喂养,比如前面提到的不合时宜的“梦喂”,其实反而会打断宝宝的深度睡眠,让她更容易醒来。身体因素如出牙、练习新的大运动、生病等,也都需要考虑进去。

又比如:入睡困难、久久难以入睡,这是“睡”的问题。处理时,除了检查睡眠环境、睡前程序、清醒时长,还要考虑“吃”和“玩”的影响——会不会是固体食物吃得太晚?或者临睡前还在户外玩耍、活动量过大、情绪过于兴奋?或是活动量不足,还精力满满?这些因素都会让宝宝更难入睡。

总之,当宝宝的吃或睡不顺畅时,必须整体分析考量吃、玩、睡的安排,而不是只调整某一个方面。

遇到困扰时,记录具体情况

如果对宝宝的睡眠或喂养感到困扰,那么一定要开始记录具体情况,比如记录吃玩睡的时间、环境、方式、状态等。因为只有有了具体数据,我们才能更好地复盘,或向他人请教,或让多个 AI 分析,补充我们没发现的视角。如果没有记录,我们自己脑中记得也不清楚,向专业人士咨询或借助 AI 时,也很难得到有效的建议。

当时我们看到一个医生的观点,说“不必记录那么多”,每天已经够累了,再加上记录太繁琐,没必要。只要宝宝的生长曲线正常,就不必记录这些。我们觉得有一定道理:当时宝宝的生长曲线很好,体重正常,身高在前 10%、远超遗传预测(后 10 %),而我们也确实由于睡眠缺乏感到疲惫,便懒于记录。但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可能耽误了我们快速找到合适调整策略的机会。

其实,评估宝宝状态是否良好、我们的养育方式是否需要调整,不能只看生长曲线——那是滞后性指标(lag measures)。更重要的是看宝宝在两次喂养之间是否满足,以及是否能在夜间连续睡较长时间(与她的月龄匹配)。当出现问题时,如果我们有相关情况记录,就能更快找到规律和原因。

记录方式要选择趁手的,这样才易保持。对我们来说,数据记录不需要长辈参与,而且我们居家办公,用共享文档和电子表格记录比专门的 App 更合适,因为不仅可以灵活定制,方便记录和汇总特定阶段的关键信息,还能方便复制粘贴一个时期的数据去请教 AI。

探索新领域,优先“主题学习”

养育对新手父母来说是新课题,如果可以回到一年前,我一定会对那时的自己说:”遇到新挑战时,要尽快进行主题学习。“

什么意思呢?不要一开始就抓住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然后立刻尝试,不见效再换下一本。当时为宝宝睡眠问题头疼时,我就是这么做的。那段时间疲惫得已经没有心力,忘了主题学习这个曾经帮助我很多次的方法,只想快速找到能用的调整策略。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行动迅速,但其实效率并不高,反而耽误了问题解决。

那主题学习要怎么做?先快速浏览同主题的多本书的目录,找出共性,识别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快速建立一个全局性的初步认知框架。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章节或检索最新材料,构建解决思路。

这种方法一开始看似慢,其实更系统、更省力、更能减少试错成本。在婴幼儿睡眠等问题问题上,你也更容易辨别哪些建议是符合婴幼儿发展规律的,哪些只是个别经验。

五、自我照护

在止痛这件事上,不必追求“完全不疼”

生完宝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伤口疼痛,尤其是有撕裂或侧切时。医生通常会开一些止痛药来帮助缓解不适。但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会提醒当时的自己:止痛药不是用来追求“完全无感”的,而是为了让身体有空间修复——前提是别屏蔽掉那些原本有用的信号。

因为疼痛,本质上是身体发出的信息。它告诉我们:“这个姿势不合适”“这个动作太用力了”“恢复还没跟上节奏”……而当我们用止痛药将疼痛彻底压下去时,就容易忽略这些信号,做出错误判断,反而延长了恢复时间,甚至加重了损伤。

我当时就踩了一个坑:

生完宝宝,我的会阴撕裂属于轻度,医生说“一般吃一两天止痛药就不会太疼了”。但我对疼痛比较敏感,出院那天药已经吃完,药效过了,我就觉得非常疼,尤其是坐着的时候。

考虑到接下来车程有二十多分钟,我害怕在车上疼得受不了,于是自己买了止痛药,伤口彻底无感,顺利坐了一路。

问题是:药效过了之后,更疼了。接下来的几天也反反复复很不舒服。

后来才慢慢意识到,正是因为那几天密集使用止痛药把疼痛“完全盖住了”,我没有意识到当时一些坐姿会对伤口造成拉扯。尤其出院路上,一路都在加重伤口,结果恢复反而变慢了。

如果可以再来一次,我会换一种策略:不是一疼就吃止痛药,而是适当拉开止痛药的使用频率,给身体一些“感知疼痛”的窗口,让我能及时调整姿势,比如一旦感觉坐着不适,就立刻改成躺下,避免反复压迫。

当然,这不是说要“硬扛”,而是不要让自己完全脱离身体的反馈。

疼痛不必忍到底,但也不必追求“感觉不到”。只要把握住“疼但还能觉察”这个度,身体才有机会告诉我们,什么方式,对它是更友善的。

避免憋尿,多练凯格尔

如果有机会重来,我会在喂奶前先上厕所,避免憋尿。同时从产后开始就要坚持练习凯格尔运动。为了避免忘记,可以每次喂奶时配合练习。

在产后初期,我并没漏尿困扰,而是在产后 42 天体检前后开始出现的。当时我经常憋尿,原因是宝宝喂奶时睡着了,我为了不吵醒她,就一动不动也不上厕所。持续这样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漏尿了,我觉得这和频繁憋尿有很大关系。

于是开始认真练凯格尔,还找 AI 定制了训练方案。产前我没有漏尿问题,练得不上心,只是断断续续地练一下。这下有了切身的动力,便在每次哺乳时都练习,这样不容易忘记。大概坚持了两个多月就恢复正常了。相比一些产后五六年还在漏尿的朋友,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但那段时间要天天垫护垫,都感觉很麻烦,根本无法想象她们这几年是怎么熬过来的。

后来有段时间松懈了,没再每天练习,又出现了漏尿倾向,赶紧恢复练习。好在只练了几天就恢复正常了。从此以后也打算继续练习,且把练习和每日例行活动关联起来,比如哺乳、洗漱等,避免忘记。

之前看到有句话说“凯格尔是女性一生的功课”,当时我不以为然,现在才懂这句话背后的辛酸和深意。

最后的话

写下这篇复盘,是给过去一年的我们一个交代,也希望能助刚进入育儿阶段的伙伴,少一点崩溃,多一点从容。

我们越来越相信,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父母,能做的只是边走边学,边爱边改。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也欢迎转发给身边的新手爸妈,或是即将进入生育阶段的朋友。有些坑,早点知道,真的能轻松很多。

我们下次复盘,再见 👋


PS. 最近我在迭代产品服务,会更聚焦于支持新手妈妈,协助她们更有效地梳理和推进个人及家庭发展规划,和爱人形成更顺畅的协作与相互支持,实现家庭幸福与个人发展的双赢飞轮,不必在生育养育与个人发展之间做“二选一”的选择题。

如果你感兴趣,欢迎微信联系我。不仅可以第一时间收到内测消息,说不定还能为你量身定制产品服务方案:)

b2051deafd53dc4c0a343d15f2662820

CHANGELOG

  • 250802 修订细节,增补两个要点
  • 250731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