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茫焦虑到从容踏实,这两个月我干了啥?· 万字复盘

2021-04-13 发布
12629 字 • 32 分钟

前几周和师友交流,我更体会到,应该及时复盘及时闭环,促进自己进入增强回路(reinforcing loop)。

正好 gap 也两个月了,是时候整体盘点并汇报一下进展和经验教训,以便获得更多反馈,及时调整行动,也方便有需要的伙伴参考。

所以无论你有任何疑问建议,都欢迎随时和我交流,也促进我完善想法。联系方式可见我个人介绍页面末尾。

以下内容直接参考 联想的经典复盘模板1 进行,降低输出门槛。

hbreview.png

友情提示:

  1. 内容较长,建议在电脑上查看,这样可通过左侧目录快速了解整体结构、查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 如果没时间细看,可尝试手机「朗读屏幕」功能,在通勤或家务时听读,有感兴趣的部分再细看。iOS 可参考这篇文章《听读生产力:iPhone「朗读屏幕」功能的9种高效用法》, Android 可检索类似 App .

初始目标

去年第四季度中下旬,我工作开始没有以前积极主动。反思发现主要是因为原本的个人大目标对我已经没有感召力,所以常会困扰自己在哪儿、为什么要做这些,越发迷茫和动力不足。尝试调整但发现还是比较难恢复之前的状态,和内外伙伴深入交流后,打算休息一段时间,休整一下,并进一步探索自己想要什么。

当时没给自己定明确的目标,但有两个大方向,随着进展调整:

  1. 调整状态,并寻找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2. 输出,把一些想写的文章发出来,也是对自己的梳理

接下来的复盘也会围绕这两大方向进行。

如果你对方向一感兴趣,可重点看亮点1、2和改进点1(即 HL1 HL2 LL1)的根因分析。对方向二或如何辨识自己的隐含假设、深挖根因感兴趣,可重点看亮点3和改进点2(即 HL3 LL2)的根因分析。如果想直接了解复盘得出了哪些重要经验教训,可直接看「规律总结」模块。

亮点 HighLights

和目标/预期相比,有哪些相符或超出的?

  1. 迷茫焦虑减少大半,愈发从容,状态逐步回升,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也日渐清晰
  2. 正念冥想变成日常习惯(目前已坚持每日正念两个多月,应该不会再不了了之)
  3. 开始恢复博文更新,目前已经更新 4 篇(对比之前两年多都没怎么更新,这是很大的亮点,也是下面会重点反思的地方)

改进点 LowLights

和目标/预期相比,有哪些未达成的?

  1. 生活节律依然不够健康、早上状态不佳
  2. 输出速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新博文发布数量也较少,发布频率也未达预期(期待是 2-3 天/篇,现在是 5-7天/篇)

成功根本原因

HL1. 迷茫焦虑减少大半,愈发从容,状态逐步回升,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也日渐清晰

根因:

能有上述变化,主要源于以下行动:

1. 进一步了解「人生周期论」「人生资本论」,感到自己人生的选择空间变大不少,发展路径也日渐明朗

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要如何度过这一生?这是那段时间常在我脑子里打转的问题。

关于人生发展困惑及解法,古今中外已有诸多智者在探索。而阳志平先生对他们的研究和品位,是我目前最信得过且感到和自己匹配的。所以感到迷茫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翻查他推荐的资源和线索。

「人生周期论」「人生资本论」,是他近几年形成的思考成果,一些内容可见:

对于我来说的主要启发和影响有:

  1. 人生周期论。把人生划分为大周期、中周期与小周期,十二年为大周期,三年为中周期,十八个月为小周期。

    两三年前我就在阳志平先生的演讲里听闻这个内容,但当时没能理解这么划分有什么好处。直到今年春节,借助融合上述理论的实体工具「人生彩虹本」开始梳理人生规划时,才体会这模型妙在哪里。

    lifecycle.png

    坦白说,在人生周期表格上找到自己当前所处位置时,让我有种 wow 的感觉——对接下来的人生里程碑和阶段感一下明朗,也更清楚如何去张罗接下来的人生长路。而且不需遵循社会钟,每个周期重心在哪儿、重点积累什么资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自主掌控感提升,压迫感和焦虑随之下降。

    而且这方法可以跨越大时间周期,中老年时也适用——可以一直以大中小周期持续去思考,自己要创造什么价值、有怎样的成长和变化。而非简单划分为退休前、退休后(和我爸交流有感)。

    此外,顺着彩虹本中「人生周期」「人生计划」模块的引导,先明确当前处于哪个大中小周期、大战略是怎样的、对过去进行复盘,再思考未来 6 个月的规划,使用起来也感觉很科学、顺畅。 「6 个月」这个时长对我来说也刚好,比一年为单位更可感可控,不愧是人类可以有明确预期的时间单位。彩虹本还鼓励我们再往下拆成 2-3 个月为单位的小小周期,更有节奏感,我尝试下来的确如此。

  2. 人生资本论。

    什么是「人生资本论」? 你会发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风起潮涌,总有一些东西不变。比如,从春秋战国时代到今天,我们都尊重有一技之长的人;我们都欣赏那些能从逆境中反弹的人。
    我将在不同智者的人生发展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要素称之为「人生资本」。有四种资本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它们分别是「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心理资本」与「技能资本」。我提出的「人生资本论」就是探讨智者的人生发展之旅中,四种资本的生发、扩大及其相互作用。
    ——阳志平

    接触这套理论源于 2020 年底阳志平先生的跨年直播,后来又反复听了两遍。对我来说的主要启发和影响是:

    1. 不同资本的属性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心理资本和身高类似,是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很难拉开量级差异;但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却偏幂律分布(power-law distribution),可以拉开量级差异,比如有人写读书笔记上万篇,但有人从来没有写过。

      bell-curve-power-law-distributions.png

      又如增长曲线,有些资本的积累或带来的收益是对数增长(logarithmic growth),有些是指数增长(exponential growth)。

      growthcurve.png

      意识到这些客观规律,便打开了我对于时间怎么分配更划算的一些盲区,有了更多决策依据。

      比如对于正态分布型的资本,投入时间再多,和大部分人也就是标准九和标准五的区别,难以拉开相对优势。但如果达到标准六七后,把时间投入到幂律分布型的资本上,能带来的收益和优势,明显大于前者。尤其一切皆时间的函数,随着时间增长,两者差异愈发显著。

      对于正态分布型的资本,就不需要重视吗?因人而异。关键是不要让自己掉到及格线以下,比如不要让自己出现抑郁之类的情况。

      又如,尽量选择指数增长的事情——前期需要大量积累,很长时间收益不显著,自动隔离想快进快出的人,减少竞争对手,也让自己易与一群长期主义同行;后期收益天花板很高甚至没有天花板,令长期积累的人有丰厚回报。比如写作。

    2. 要想跨越阶层,不一定要死磕社会资本。因为不同资本可以相互转化,而且有好些反常识的规律。比如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社会资本,而文化资本对于各方面积累薄弱的个体,起步更容易;又如以下这些:

      incommon_socialcapital.png

      了解并借助这些反常识的规律,便更易根据自己的优劣势和人生定位,找到更省力巧妙的路径,达成人生目标。

虽然我刚接触,但已安心豁然不少。就像寻宝路上,拿到了藏宝图,即使还未沿地图深入往下走,但心中有概览,便少了未知多了踏实,并知道只要投入时间深入研究、按图索骥,大概率会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便是投入时间,根据所列文献按图索骥,去做更多研习和实践。

PS. 更多启发,后续会随着研习和实践陆续分享。如果你想早点了解,欢迎直接约我交流哈哈。

2. 深入学习定投策略,以及开始定投区块链指数基金,让我卸下了财富积累的压力,心态也更为平和,释放出更多认知带宽来对自己重要的事情

坦白说,前几个月我有种莫名的焦虑,因为看到周围陆续有人抓住了机会资产大幅增加更靠近他们想要的生活,而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一生如何度过。

机缘巧合二三月份我参加了「笑来的写作训练营」,在八周课程中,随着打卡作业仔细剖析和审视《定投改变命运(第三版)》的关键逻辑,意识到短期市场波动是随机漫步不可预测,更深刻地理解定投的要点、原理、践行定投的方法论,并意识到区块链指数基金 BOX 这个标的价值多大且开始认真定投后,整个人从容不少。虽然那时候我还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过怎样的生活。

因为相信在财富积累上,自己走上了一条迟早获得巨额回报的路,且是一条对于普通人来说很有优势的路。尤其我有信心自己能不掉队——捋清楚了背后的 why ,而非盲从他人观点,自然内心笃定。

个人财富积累的压力和焦虑自此卸下,且不会再为市场波动焦虑,甚至越跌越开心——又有打折筹码可以买;花在理财投资方面的注意力也得已释放,市面绝大部分理财投资内容,都可以忽略无需理会了。从此,便有更富足的脑力和心力去探索自己想要什么、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也开始有心力去考虑家族财富积累和阶层跨越,为所爱的人做更多事情。

且随着脑力、心力逐步回到从容状态,创作欲望和创造力也更好地释放出来,正反馈越来越多,又让我更从容。总之进入增强回路。

这段时间的研习,还解答了一个我心中已久的困惑:

有人倡导要探寻内心热爱、追随激情;又有人说不要急于寻找,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与其在迷茫中寻找一份「真正热爱的事业(激情所在的事业)」,不如让自己在当前的工作中努力「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听起来都有道理、也都有例证,哪种才更接近这个世界的真相?

实际上,这些选项的属性,并非「规律」,而是「策略」。人生和投资一样,有多种流派及对应策略,每种都有可能获得巨额回报,选择适合自己的并认真践行就好

3. 认真练习正念和积极心理学书写,借助科学的工具方法促进自己专注当下、品味生活、发现乐趣,并逐步清晰自己想要的生活

关于这些行动的更多体会和经验教训,可见《这座线上心理健身房,你,值得拥有》

这里主要说下为什么逐步清晰自己想要的生活,对我状态回升如此关键——

关于明确接下来的行动方向,对我来说最难的,其实是把「想做 可做 能做」中「想做」的部分明确出来。

strategy.jpeg

收敛「想做」的边界,再看到周围层出不穷的机会和故事,便安定不少很少彷徨。有了「想做」,分析优劣势找到「能做」也不是难事。

HL2. 正念冥想变成日常习惯

根因:

对比过往几次不了了之的练习尝试,我发现这次能坚持下来,和以下因素密不可分:

1. 榜样力量+建立正确的练习预期,增强了练习意愿

榜样力量

这两年和海波共事,看到他作为 CEO 日理万机、压力比我大很多但很少崩溃,不禁好奇是怎么做到的。他说和冥想练习密不可分。日常我也的确不时看到他在冥想。两个月前道别的时候,他分享近期感受时再次提及冥想给自己带来的帮助,也更激起我的练习意愿——看到自己信赖的身边伙伴做到和带来的成效,很容易让人见贤思齐

建立正确的练习预期

高手在正念冥想时是什么状态?之前我以为是全程保持专注。这令我感到难以企及,尤其越练越意识到自己频频游离,越发沮丧挫败,最后不了了之。这几年的几次尝试莫不如此。

直到前两个月参加线上正念书写行动营,了解到这项技能的进阶状态是怎样的,才松了口气——原来我其实是在进阶:更快觉察走神,觉察次数更多,专注的总时长更长。

ebp_mindfuless_advance.jpg

意识到这些后,不带评判地把思绪牵回来,也变得不难做到。

这也让我深切体会到,想增长某项技能时,了解其分级状态、建立正确的进阶预期有多重要——类似灯塔,让我们知道自己是否在正确航道上行进

2. 借助优质训练营,促进自己度过新手期

之前几次尝试,我都是自己在网上找材料来练习,包括使用潮汐、睿心冥想、Pause 等工具。

这次是参加行动营。对比之下,不得不说,这类优质训练营,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帮助不小。主要是以下几点:

  • 每天正念练习后,需要记录当日练习感想。每天把感受写下来,相比之前练完就结束,有种踏实往前走的感觉,也能从记录中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 能观察到其他学员的状态。这个训练营有个「书写圈」,里面能看到营员公开的练习感想记录。这让我更了解其他人是怎样的状态,感觉自己不孤单。看到做得好的,还会不由自主地见贤思齐。而且看到更多样本,也让自己更能客观看待自己当前状态。
  • 损失厌恶机制敦促练习。这个训练营一期是 25 天,有 3 天自选的休息日。即使哪天没有来打卡,依然可以重拾进度。完成所有练习打卡可以领回 100 块督学金。那种“不想损失本可以不失去的东西”的损失厌恶,哪怕那东西很小,比如 5 元 10 元,只要是本可以不损失的,也会让我很不爽。为了避免这种不爽,就更大概率去完成练习。对于新手来说,在养成习惯阶段适当借助外力敦促自己,还挺有帮助的。
  • 有 FAQ ,有疑问时也可以随时提问。新手阶段如果遇到问题难以得到专业解答,容易困于迷雾或陷到坑里,不了了之。

HL3. 开始恢复博文更新,目前已经更新 4 篇

根因:

简单来说,是内外部变化,让我更新博文的意愿变强,开始行动起来。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三点:

1. 反思这两年很少更新博文的原因,意识到一些认知有误并及时调整,行动意愿开始增强

这两年都没怎么更新博文,是忙得一点时间都没有吗?那倒不至于。究其原因,我发现之前一直有个执念:

想写穿越大时间周期、十年二十年之后依然值得看的内容。

而那些能跨越大时间周期的内容,输出起来并不容易,需要花精力修改迭代。尤其当我没有那么多连续的写作时间时,发博文这个事情便不了了之。

我也知道可以先完成再完美,但估计是心底里并未认同「完美主义」是自己必须改掉的特质,依然迟迟没有行动。尤其看到一些读者推荐我博客时,说「文章少而精」,更令我更不愿轻易更新,以免破坏了这印象。

直到有天进行当日反思时,忽然意识到这个事情:

完美主义,通常源于「抓重点」的能力不足——资源永远有限,如果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便不会再想面面俱到追求完美,而是把资源倾力投入关键之处,其他 let it go

而「善于抓重点」,是我一直很希望具备的特质啊。至此,改变的动力强了起来。

下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

对于我来说,当前阶段什么最重要?

在一定质量标准下,及时记录分享实践和反思

因为我在探索发展方向、想要的生活、把一份时间卖出多次的可能,这是不少伙伴也感兴趣的。及时记录分享,便能连接到更多同行者、相互支持走得更远,也能更快让更多同行伙伴少走弯路,而这本就是我理想生活的一部分。

而从过往情况来看,如果当时不写,未来真的很难有欲望愿意花精力再来梳理。

加上多次经历已经表明,把所思所想分享出来,并不会让我就此把这个事情放下,反而会助我我更上心去迭代完善,也有更多灵感来改进。因为写出来后,更易发现迭代空间,而人类认知闭合的需要(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会天然促使我们去完善。再是收到外部反馈,输入新鲜信息多元视角,灵感自然也更多。

此外,这其实和「输出穿越大时间周期、十年二十年之后依然值得看的内容」并不矛盾——发布后还可迭代,且我的确会持续迭代,看我那些博文末尾的 changelog 就知道了。先完成,再完美。

总之,那之后的我,依然追求完美,但能接纳自己不一定马上达到,并 「choose my battles」 —— 辨识当前最重要的是什么、关注&投入近期目标


但好景不长,我是开始陆续写东西想更新到博客上了,可还是久久没更新出来。进一步反思,又发现了一个难以迈过去的心理门槛——

不想看到自己比之前退步了。

坦白说,2018 年有两篇博文2,对我来说是个重要里程碑,多少意味着我开始攀到「逻辑-文采-故事-风格」这写作四大峰的最高峰。而最近陆续想写的内容,除了有点逻辑,文采、故事、风格相去十万八千里……而比以前的自己退步,是我很不愿看到的情况。

且不评判「不想看到自己比之前退步」这个想法是否应该有,我用理智吩咐涌起的情绪,先看所含假设(assumption)是否成立:

如果我发的博文,没有文采、故事、风格,就意味着退步了。这个假设成立吗?

是的,这是个假设。意识到这点时,心中已有什么东西开始瓦解。

能进行比较是需要前提的——他们属于同一类事物、有共同的参考系。虽然此时和彼时,都是输出文章,看似同一类活动,但他们的情景和目的,其实并不相同:

之前是在刻意练习文采、故事和风格,所以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打磨。看文末的 changelog 就知道,10小时/千字 左右。而现在,我的重点并非训练写作,而是在一定质量标准上,及时记录分享实践和反思。

这两种情境虽然都是输出文章,但其实不适合比较。

好比做饭,之前在专门练习某个菜系,现在是在外探险、想让伙伴们快速吃饱有机会一起感受这美好风景、少走弯路避开风险,这是两种情境和目的。后者不如前者精致讲究,就说明水平退步了,你觉得合理吗?显然不啊。

长舒一口气,这个心理门槛也没了。


再进一步,

就算是同样的情景且文章的文采、故事和风格的确不如以前,我发布新博文的意愿,为什么会因此受影响?有什么更深层的假设?是否需要修正?

想了半天,我发现不愿直面自己退步而不更新,其实暗含着这个假设:

文采、故事和风格不如以前,就是退步,是可耻的。

这意味着在我潜意识里,

应用一项技能时的表现(performance),随着练习(使用)时长线性增长才是正常的;哪怕有平台期,那也只是止步不前而不应该出现退步。

但真的是这样吗?

虽然没找到确证的研究结论,但靠常识审视这个假设,我也相信大概率是错的。好些创作者不都是这样么,一部好作品问世,之后的作品久久难以企及;如果就此放弃,而非笔耕不辍,便不可能迎来下一部好作品。

那应用一项技能时的表现(performance),和练习(使用)时长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以科学的方法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的前提下,现在我更倾向它们类似交易市场中的指数基金价格曲线——在波动中缓慢上扬,很久以后,才会看出复利曲线。甚至还会出现类似指数基金价格曲线中的周期现象,牛熊交替,牛短熊长

s&p500.png

标普500 近百年的价格曲线图

此外,评估是否「退步」,其实是需要看相对于什么参考系来说的。如果比较文采、故事和风格,现在的确不如以前。但如果放在上面那波动上扬的复利曲线中来看,其实只要还在用科学的方法继续投入,没有离场,无论一时表现(performance)如何,都是在往前走,是在跨越必经之路,是在进步

好的,又一个重大心结至此解开。随着这些基础假设和底层认知的修正,我输出博文的意愿又上升不少。

这些反思也令我愈发体会到,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选对参考系、保持长期和动态的视角,对于决策来说有多重要。以及感觉现状未达预期时,先暂缓评判和情绪,审慎检视自己的感觉来源及隐含假设、认真复盘,对于找到根因和行动策略有多必要

2. 随着个人大目标逐步清晰,意识到「持续输出」很关键,重视程度继续提升,并摸索机制促进自己持续输出

随着个人大目标逐步清晰,我意识到能否持续输出,是接下来继续往前走的下一个最大风险,重视程度提升,开始把精力主要放在这块。

在随后复盘中,意识到到输出还比较磨蹭,有两个主要卡点:一是没有想清楚某个主题的写作目的,导致没能紧抓重点,想写的东西太多。再是的确好些想法还没捋清楚。

于是发起线上定期交流小组「输出实验室」,降低分享想法的门槛,同时借助交流梳理思路、补充视角、打开盲区,让自己更了解用户视角、获得更多灵感,也激发更多表达欲望。

3. 有外部 trigger ,倒逼我迅速交付一个可用版本

回看输出的这 4 篇博文,发觉输出他们时都有个共同点——正好有外部 trigger,且是有特定时间节点要求和明确的目标用户,倒逼我先快速交付一个可用版本:

  1. 《我如何成为换头最快的1%?· 过去8个月的面容调整复盘》:这篇当时是需要在一个课程群里进行主题分享,所以迅速产出了一个可用版本。在群里分享的过程,涌现不少灵感,也收到好些提问,随后又慢改了两天逐步成型。
  2. 《「输出实验室」玩法介绍&报名入口(长期有效)》:那会儿是还有几天就要结束一周的线上交流小组实验,我希望能顺畅接上新一轮招募,所以迅速根据头几天收到的疑议,产出一个可讨论的最小版本。随后几天每天都提到小组例会上征求反馈,由此陆续迭代完善。
  3. 《这座线上心理健身房,你,值得拥有》:这篇文章其实酝酿了两三周,但几次动笔都没啥进展,半天写不出个啥。随着新一期行动营又要开始,一想到如果再不发出,估计就要再拖一个月才能让我周围有更多释放更大潜力、创造更大价值、人生更加幸福的朋友,就感觉不能再拖了,便赶紧把过往卡片整理了一下,先梳理出一篇可看的,以便更多伙伴能早点获得如此优质的服务开始练习。分享到朋友圈后,很快收到朋友咨询,又根据收到的提问迅速迭代成型。
  4. 《启动新项目,如何设定项目目标?· 项目需求采集问题清单》:这篇也很巧,是朋友准备启动新项目,来取经时问到如何设定这类项目的目标。所以我赶紧花了半小时整理出一个最小可用版本分享出来,然后再逐步迭代出来。

嗯,看来还是需要借助一些外力。

正好借此吆喝一下:

谢谢你耐心看到这里。如果有想和我交流探讨的,尤其我个人介绍页面里所列关键词的相关问题,都欢迎勾搭,帮我创造机会倒逼我多多输出哇:D

失败根本原因

LL1. 生活节律依然不够健康、早上状态不佳

最近一般近 12 点睡,早上 7 点左右起。早上的精神不太好,午休之后才精神能饱满投入高强度脑力工作。

根因:

推测主要是意愿不足。毕竟科学研究表明,早睡晚睡不是关键,关键是休息时长足够、节律稳定。所以潜意识里觉得其实不调整,也还 OK,毕竟晚上也在做高强度脑力工作,相当于把精神饱满的时段后移。且也有午休,补上睡眠时长。总之目前调整作息的动力不足。

但我其实又还是希望能在白天饱满工作,晚上做些放松的事情,这更匹配我期待的生活状态。

那接下来或许可以尝试增加早起对自己的吸引力:比如找早起的朋友聊聊,看看是什么吸引他们一定要早起,增强自己的意愿。以及列列最近还不甚满意的地方,看看哪些可以通过早起解决。

LL2. 输出速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新博文发布数量也较少,发布频率也未达预期(期待是 2-3 天/篇,现在是 5-7天/篇)

根因:

意愿和能力都有不足,接下来展开说说。

1. 意愿不足,主要源于侥幸心理及高估自己,没有认真梳理决策逻辑

坦白说当时我只是直觉反应,接下来往前走的下一个最大风险,是「能否持续输出」。

因为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这是我想继续往前走,迟早要迈过去的大坎。而起步阶段,先能持续输出,对我来说更重要。因为 有效实验频次=迭代速度=学习速度=找到满意解的概率 ,考虑到我目前进行有效实验和复盘的水平,那提升输出速度,对我来说就相当于提升有效实验的频次;如此,输出质量迟早提升。而我输出又比较磨蹭,加上前文所列思考,所以当前应把重点先放到提升输出速度上。

但接下来几周的事实表明,如果只有上述想法,还远不足以激发出足够我达成目标的行动意愿。


于是这几天复盘时,尝试从头认真梳理,思考这个关键问题:

现阶段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是在思考现阶段目标。至于如何找到好目标,自然延用上一段职业生涯中习得的「以终为始」的思考方式,屡试不爽:全局分析、寻找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发力点——

先思考终态:我的大目标是什么,我想过怎样的生活?

这在几周前正好梳理过——健康自在 自信从容的幸福生活,并帮助有需要的伙伴,也过上这样的生活。具体见我的理想生活记录

再看现状:现在现状是怎样的?

我已经开始探索,并发现了一些效果不错的工具方法,越来越靠近「健康自在 自信从容」的状态。也在把这些工具方法、使用的经验教训陆续整理出来供有需要的伙伴参考。写作习惯对我来说已有,只是输出成稿很慢。同时还在尝试通过口头交流的方式,比如线上小组碰头、单约吃饭交流,促进自己梳理思路、分享想法。

然后看差距:差距主要有哪些?

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点:

  • 很多实践和经验教训还没分享出来,目前影响的人也有限,程度和范围都有限。

  • 把一份时间卖出多次的探索刚开始,还远没到能稳定保证我生活质量不下降的程度。

  • 也没做出让用户喜欢且愿意持续使用的产品(虽然有几篇博文各有至少 5 位读者主动和我说这几年他们一直不时翻看,但这毕竟还没形成商业价值,暂且先不列在内吧)。

  • 还没有伴侣,更别说孩子。。。

最后找解法并评估:接下来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发力点是?

思来想去,发现对我来说,接下来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发力点,还是「提升输出速度」。因为这个点足够小,却对缩小上述差距都有促进作用:

  1. 能更快地把探索「健康自在 自信从容」生活的经验教训、有效的工具方法分享出来,连接到更多同行者,相伴前行;也助更多伙伴少走弯路——这本就是我的理想生活的一部分。

  2. 输出的内容越多,尤其是把思考写下来,越能促进自己梳理思路,未来复盘时也有更多可回溯的材料,从而更深刻复盘、更快进步。与此同时,披露的信息越多,尤其是披露自己的成败得失、变化和反思,还能给读者更多信息来评估我是否值得信任,进而提升增进信任的概率。而信息与信任,是商业大厦的基石。且随着自己不断进步,会逐步形成专业印象——这是说服的关键啊。总之很有助于我进入把一份时间卖出多次的状态。

  3. 输出速度提升后,进行有效实验的频次也能增加。这很有助于我理解用户、进而输出更能解决用户需求的作品,也为之后做出用户喜爱且可持续发展的产品打下基础。

  4. 基于上述,披露的信息越多、连接的伙伴越多,还能有助于遇到合适的伴侣哈哈哈。

总之,越分析越意识到「提升输出速度」这个发力点,会助于全方位促我靠近理想生活,也让我更想提升输出速度。

更令人欣喜的是,把这些逻辑捋出来后,我不仅行动意愿增强,行动思路也拓宽了——

和「从容自信」这个方向相关的工具方法,其实不只涉及积极心理学领域;是否用可靠的方法决策和行动,也很影响我们能否「自信从容」。虽然这方面我还在持续探索,但也值得把至今练习实践的行动反思分享出来。而这正好过往已有不少素材,无论是以往周报,还是未发布的卡片。

开心,这下不仅选题范围拓宽,成稿速度也能加快:D


再进一步,

为什么我没能早点想到这些?

侥幸心理及高估自己。只是直觉该干,就先干了,并没有把决策思考落到纸面,也没有认真全局分析找投入产出比最大的机会点,辨析当前发力重点。

实际上,我的直觉不够可靠,还是需要把想法落到纸面、以可靠的框架落到纸面,才好提升行动意愿

好在现在复盘发现了并调整了行动,还不算晚。这也让我更体会到,高频复盘的益处和必要。

2. 能力上,在以下方面还有欠缺,影响输出速度:

  1. 一是对用户理解不足,想写的东西太多,难以马上紧住重点。再是的确好些想法还没捋清楚。

    这个已在尝试组建定期的线上交流小组来解决,正在逐步改善中。

    此外,慢改时需注意每次先把最需要改的地方列出,先改最必要的形成最小可发布的版本,发布出来。更快借助外部力量促进自己修改。

  2. 启动时间长,磨蹭着不愿意进入写作状态。

    打算陆续尝试其他作者分享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比如通过心算热启动,以及把日常创作时间固定下来,到点就写等。

  3. 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不够长

    现在早上精神状态不佳,基本都浪费掉了。啊,调整作息的动力强了一些。

    打算开始做:

    1. 在 21:30 线上小组碰头前,把睡前其它工作都做了,争取会议结束能直接入睡。
    2. 缩短午休时长,从一小时调整回半小时,避免晚上迟迟不困。
    3. 白天困倦时,除正念冥想外,尝试借助咖啡。

规律总结和行动举措

规律总结

  1. 如果想减少实际情况和自己预期不符的情况,值得且需要持续练习提升以下方面;如果遇到现实不及预期的情况,也可检视以下哪些方面有欠缺:

    • 正确认识这个世界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反常识的规律
    • 全局 长期 动态 本质 系统思考的能力
    • 抓重点(以终为始:全局分析找投入产出比最大的机会点)
    • 理清人生大目标、找到当下和大目标的关联
    • 客观评价事物、客观看待自己及他人的状态和所处位置
    • 高频复盘(定期复盘+及时复盘——发现现实和预期不符时就复盘),认真复盘(深挖并检视隐含假设)

    PS. 上述方面相互之间也有联系,但我还没捋清楚。如果你有想法,欢迎告诉我:D

  2. 区分清楚事物的一些属性,能让决策简单很多。比如:

    • 这是规律、原理还是策略?——策略没有绝对对错,都有可能把事情做成,你坚信并舒畅就好。
    • 这是独立随机事件,或是有相关关系,还是会有因果关系?——如果是独立随机事件,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上涨)就没有意义,费心思预测也是徒劳。
    • 这是正态分布,幂律分布还是其它?——如果是正态分布,投入再多,也难以拉开量级差距。
    • 这将是算术增长、对数增长还是指数增长?——选指数增长的标的,长期定投,长期持有。
    • ……
  3. 人生如定投,时间是不可再生资源,也是最大的成本。选择投资标的时,尽量选择指数增长、幂律分布的,这有助于大幅提升投资回报率。

  4. 自然年、月不一定是最适合人类大脑做目标和规划的周期。可以结合人类大脑的认知特性摸索适合自己的节奏。参考「人生周期论」把人生划分为大周期、中周期与小周期,十二年为大周期,三年为中周期,十八个月为小周期,再往下拆到半年、2-3 个月为单位来做目标和规划,对我来说是更舒适可控有帮助的方式。

  5. 想掌握一项新技能时,尽量保障以下几点,事半功倍:

    • 多接触精通这项技能的朋友,最好创造机会贴身观察
    • 了解这项技能的分级标准、进阶路径
    • 加入相关实践社区/学习共同体
    • 记录分享练习感想收获
    • 借助外力促进自己度过新手期
      • 比如主动创造一些外部 trigger 或敦促机制
      • PS. 写到这里我也更理解为什么 Behavior=Motivation*Ability*Trigger 这个上瘾模型里,把 Trigger 专门拎出来
  6. 要想客观评价事物、客观看待自己及他人的状态和所处位置,离不开选对参考系(情境、目标可比)、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持全局长期动态本质的视角。这些也对决策质量至关重要。

  7. 在成长路上,感到表现(performance)或收获不如之前也不必难过,因为投入和表现或收获的关系,肯定不是线性的,很可能是波动上扬的复利曲线。甚至出现指数基金价格曲线中的周期现象,牛熊交替,牛短熊长。如此,其实只要还在用科学的方法继续投入,没有离场,无论一时表现或收获如何,都是在往前走,是在跨越必经之路,是在进步。

  8. 「自律、不拖延」,是我们的追求,但这其实偏滞后指标。相较之下,「理清人生大目标、找到当下和大目标的关联」则是领先指标——理清人生大目标,并找到当下和大目标的关联,很多事情就对我们有吸引力,然后我们会自然去做,变得自律、不再拖延。

  9. 直觉可以让我们缩短决策时长、快速行动起来。但如果想让行动坚定且持续,最好还是把决策逻辑写下来。抱侥幸心理,迟早会吃亏。

行动举措

除了上面所列,还有这些行动值得特别列出来叫自己留意:

  • 继续保持:感到现状未达预期时,如果想找到根因和有效的行动策略,注意先暂缓评判和情绪,尽快审慎检视自己的感觉来源及隐含假设。
  • 开始做:
    • 提请周围伙伴如果有想和我交流探讨的,尤其我个人介绍页面里所列关键词的相关问题,都欢迎勾搭,帮我创造机会倒逼我多多输出:D
    • 摸索轻快复盘并分享出来的办法,促进反思也增进信任。
    • 调整作息,近期先调整到 11 点能睡。

下个阶段的目标和规划

当前依然处于探索期,到 7 月底的这半年目标是:

O:明确主心骨,让自己更有奔头、自信从容 KR:找到接下来集中突破的方向和思路(“接下来”指 24-36 岁这个大周期和接下来两个小周期)

初步规划:

  • 研习人生资本积累和转化的规律、误区和人生模式的相关疑问,进一步理清个人发展规划,同时提升输出速度 - 4~5 月
  • 博主、视频号、社群方向的市场研究、并做些尝试和验证 - 6~7 月

更详细可见个人目标&规划@Sunny ,会随着进展持续迭代。

学习与成长

除了上面所列,还有哪些重要学习成长?

1. SML 三要素里,对个人成长来说,最关键的是什么?

SML,是 Self-awareness, Motivation, Learning ability 的缩写代号。这是小年糕公司用于评估人才潜力的模型(也是我选伴侣很看重的要素哈哈)。

一年半前,我认为是 self-awareness 。因为 you can't change what you don't notice. 而这又恰是很多人薄弱的。

经过这半年进入低谷又逐步走出,现在我更坚信这个答案。不过体会又多了一些:self-awareness 逐步清晰,Motivation 自然会改变,Learning ability 也会随之增强。

怎么提升 self-awareness

我也还没切确答案。从过往所查资料和实践反馈来看,这几种方法是有效的:多读好书打开眼界;主动练习寻求外界反馈,弥补个人视角的局限;多和这方面的强的伙伴共事;没有机会共事的话,能多看他们的工作记录复盘反思也不错

总之,通过输入更多最佳实践,

  1. 利用大脑善于模式识别和找不同的特质,助自己清晰觉察出色的伙伴是怎么思考和工作的,差距在哪里,获得更清晰的 self-awareness 和专家级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
  2. 利用人类「向上」和「从众」的心理机制,自然见贤思齐,力争上游。

BTW, 关于什么是 self-awareness,可参考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这篇 1998 年的最佳文章 what_makes_a_leader.pdf 里的描述:

knowing ones strengths, weaknesses, drives, values, and goals - and their impact on others.

2. 组建线上定期交流小组,增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这是一个不在规划内,意外启动而后现在被我列入近期 OKR 的 side project 。

起因是我复盘发现「能否持续输出」是我继续往前走的下一个最大风险。我希望找到一个机制,促进自己持续输出。当然,还有些其他需求——最近在尝试职业转型,探索把自己一份时间卖出多次的可能,所以基本都是自己在家工作;越发期待能有伙伴陪伴、定期交流碰撞

从启动到现在三周多时间,充满惊喜和感动。比如,如果不是这次尝试,我估计不会知道,原来过往交集不多的伙伴,如此认可和愿意支持帮助我;也不会这么快体会到,及时真诚表达认可和支持,能带来的影响有多美妙。

这次尝试,也让我把这七八年探索自我教育的积累的见识和能力,串了起来,尤其在自组织、精益创业、开放品牌活动设计上,是个进一步修炼的好机会。具体关于这个项目的探索记录和复盘,我后续会陆续分享。

借用一位朋友看到招募帖 [《「输出实验室」玩法介绍&报名入口(长期有效)》]输出实验室 玩法介绍 后的肯定:

赞啊,把自我学习设计成一个活动,又把这种活动设计成一种周密安排的社会性开放活动。

期待这颗小种子茁壮成长,真的成为能开放给更多伙伴的活动,助力更多伙伴持续输出、增强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

3. 在把自己的一份时间卖出多次的路上,排除了往前走的一大风险——心理门槛

关于如何把自己的一份时间卖出多次,是这一年多来不时出现在我脑子里的命题。一是身边有在这个方向探索得不错的朋友不时鼓动,再是想到自己如果不上班就没有收入,虽有理财浮盈,但总感觉欠了些安全感。

在我能力不足以打造出自己的好产品前,把别人的好产品卖出多次,便是不错的起步选择。

尤其现在很多好课程都自带老学员推广返利机制,对我来说很容易创造多赢局面:把自己的实践收获和变化分享出来,对自己是个梳理,促进自己理解运用;对朋友来说也省去一些筛选成本;对双方来说,优质学习资源让我们更快变强,这能令未来彼此需要时获得更有力的支持。

但我心理一直有道坎,感觉分享后自己如果得到经济回报,有些说不上原因的不好意思。

幸运的是,这几个月遇到好些即使没经济收益,我也忍不住想分享到朋友圈的学习型产品服务,让我自然迈出了第一步。而且我有注明从这个入口购买我会得到老用户自带的推广返利,也尚未收到有朋友因此不满;甚至有些朋友在知道一些产品服务有老用户邀请返利机制,而我是老用户时,还主动问我要邀请码,说「之前有人和我推荐过,我没报,这个钱我希望你来赚」——天知道这对我的鼓励有多大。

这段时间陆续收到朋友使用我推荐的产品服务后,分享的收获变化和喜悦,以及对我多分享的期待,更是让我有动力多把自己发现的优质产品服务、工具方法分享出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哈哈😋

也在此感谢每位关注我进展、给我提醒建议和支持的伙伴,你们真诚的反馈让我更有动力和勇气,继续探索分享令人「健康自在 自信从容」的工具方法🤗

Footnotes

  1. 联想经典复盘模板,是指联想公司的复盘模板。使用要点和案例,可参见这份幻灯 如何做出好复盘-m9w1 周会

  2. 指 2018 年我刻意练习写作技能的两篇文章:《你丁酉年的故事》《谢谢你给她的时光》

CHANGELOG

  • 210510 更新个人目标和规划链接
  • 210504 更新接下来的规划链接
  • 210421 更新优质训练营给我帮助的细节要点
  • 210418 更新下个周期的目标和规划 2h
  • 210414~17 更新 HL1&2 的根因、学习成长 26h
  • 210406~13 陆续复盘反思、增补迭代 40h 后,整理到博客上
  • 210405 梳理初稿 6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