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 逻辑模板 · 并列、递进、转折拆解练习

4647 字 • 12 分钟

作业要求:并列、递进、转折拆解练习

阅读《定投改变命运(第三版)》,用“下划线”表示“元素”,用“() ”表示“并列”逻辑关系, 用“【】”表 示“递进”逻辑关 系,用“##”表 示“转折”逻辑关系 。

D5 为什么可以盲从已展现长期成功业绩的投资者

作业

course_xl_c4d5.png

感想

今天的节选逻辑推理很复杂,感觉缺了一些需要读者自己脑补的内容,我捋了挺久也不确定是不是合理,如果你有视角补充欢迎告诉我:D

作者的论述逻辑解析:

为什么这些已经展现了长期成功业绩的投资者的建议可以盲从呢? 因为“他们就是他们所采用的投资策略的长期使用者”+ “事实证明他们的策略经得起长期的检验” 。由此推导出 “他们是最擅长基于长期视角思考的”。->所以他们的思考值得采信。

那他们的思考是什么呢?——

# 在他们眼里,一个策略的长期有效性,与策略本身的复杂程度全无关系#,恰恰相反,#只有简单的策略才可能真正长期践行 #

【一个策略的长期有效性,与使用者的聪明才智也没有任何因果联系】——【决定一个投资策略最终长期有效的核心前提是,这个策略是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不折不扣地长期执行?】

所以对我们来说,如果想获得长期成功的投资业绩,怎么做呢?核心在于

  1. 确保自己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折不扣地执行那些已经展现了长期成功业绩的投资者建议的投资策略
  2. 从那些已经展现了长期成功业绩的投资者建议的策略里,选择最简单的来执行——比如定投,以提高真正长期践行的概率。

一个小疑问:

看到一些同学把这段节选里,“并且”连着的元素列为递进关系,我仔细辨别了一下,认为他们依然是“并列”关系。因网上查到这类情况的一个检验技巧:如果把连词后的元素和前面的对调,逻辑变得不通顺了,那就是递进关系,否则是并列关系。

我试了一下,发现上文两个“并且”前后的元素调换后,都没啥大问题,所以认为是并列逻辑。你觉得呢?

D4 给他人介绍方法或反常识时

作业

course_xl_c4d4_hw.png

解析

今天节选内容行文的两大主体结构,都带有转折,嘿嘿我喜欢。小结如下:

介绍某个方法,先“递进-递进”介绍困境,再来个“转折”引出要介绍的解法:

连……都不知道的人,怎么可能……呢? 只能看到表象无法看到本质的人[递进],又怎么可能……,并……呢? 然而[转折],有个非常简单直接粗暴有效的策略:……(给出针对上述困境的策略)

介绍某些易被忽略的事实时,先介绍常识,再提出你要说的反常识,然后进一步展开介绍:

……(常识),可问题在于[转折],……(反常识)。请注意这里的[递进]……因为……(反常识中需要留意的细节&其原因)

仿写

今天让我特别佩服的是前两句,内容有穿透力,逻辑精巧,把“递进-递进”用到了极致:

course_xl_c4d4.png

进一步抽象出来是这个结构:

连……都不……的人,怎么可能……呢?
只能……无法……的人,又怎么可能……并……呢?

试着仿写一下:

例一:

连自己的需求都忽视的人,怎么可能照顾好自己呢? 只关注自己的需求不愿关注他人诉求的人,又怎么可能照顾好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持续照顾好家庭呢?

例二:

连用户是谁都不知道的人,怎么可能快速找到合适的冷启动人群呢? 只能看到表象无法看到本质的人,又怎么可能快速找到合适的冷启动用户,并在此之后做出用户喜爱的产品呢?

例三:

连他人诉求都无法识别的管理者,怎么可能搭建起一支凝聚力强悍的团队呢? 只能看到他人诉求无法抓准公司目标意图的管理者,又怎么可能凝聚起一支团队,并在此基础上长期带领他们为公司创造高价值成果呢?

仿写心得

  1. “只能”后的元素,和“无法”后的元素,有什么注意事项吗?尝试下来,初步发现他们不能没有关联,或者后者比前者简单。必须是有递进关系的,也就是后者更难或更复杂。比如 表面是啥(比如决策依据)都不知道->看到表面->看到本质 。

    仿写的例一就是个反例:忽视自己的需求 ->关注自己的需求->关注他人诉求 ,后两个元素难度不一定是递增的,所以读起来怪怪的。

    而例二例三,“不知道用户是谁->知道用户是哪些人->看到本质看到用户的核心需求” “无法识别他人诉求->能看到他人诉求->抓准公司目标意图” 这三个元素符合前面所说的难度/复杂度递增,所以读起来相对顺畅。

  2. 仿写这几个例子的过程,还让我意识到,能写出这样的内容,其实构思时是需要先以终为始的——先明确终态,也就是希望读者做到什么样的状态,比如“正确选择,并在此之后长期坚定持有且毫不动摇”。再思考要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什么条件——正确选择,离不开“知道决策依据”;长期坚定持有且毫不动摇,离不开理解那些决策依据背后的 why,也就是“看到本质”。

    把这些逻辑捋清楚后,才是展开论述——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意识到哪些元素很重要。

今日其它learning:

  1. 表达时多用问句,有助于引发读者思考、反思不合理之处,进一步让内容进读者脑子、更有穿透力。
  2. 递进的元素层层嵌套,可以有两层以上。
  3. “并”这个连词,不一定是表达并列关系,接上“在此之后/在此基础上”这类词语,可能是递进关系。
  4. 转折,多用转折;搭配递进,效果加乘。

D3 分享对某个观点的思考时

作业

course_xl_c4d3.png

解析:

今天是一段很有穿透力的论述,令人叹服作者思考之深入全面。行文结构也很有力和吸引人,可作为模板,用于分享对某个观点的思考。抽象如下: ……(抛出观点1)。> 当然,这并不是说[转折]……(常见误解 1),因为……。

但[转折]……(易被忽略的事实 1 & 其成立的原因)。 而[递进]……(易被忽略的事实 2 & 其成立的原因)。 考虑到[递进]……这个事实(易被忽略的事实 3),就应该能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观点 1)

然而[转折],……(一个能解决上述观点所引发的困境的、易被忽略的事实)。……(说明原因)。 我们之所以……就是因为以下事实[递进]:……(举上述事实的例证)

还有一些论述观点时,可参考的表达模板: ……,请问[递进],……? (提问引发读者思考以进一步意识到前面观点的合理性,比如 你的汗水和努力怎么跟它比拼? )> 这其中的……不难想象吧?[递进] 真的……(自问自答,点出核心观点)!

XX 的本质是……——而XXX 是…… 的(易被忽略的事实 1)[递进] ,……(进一步阐释这个易被忽略的事实意味着什么)[递进]  ……(元素 1),可是[转折],……(元素 2)呢?[递进]……(自问自答,进一步描述元素2相较1的区别)

对比赏析:

今天时间不多没有仿写,但尝试把自己的写法和作者进行了一轮对比,依然收获满满。也分享出来,供感兴趣的伙伴参考:P

如果是我,文末案例一般会这么写:

【【沃伦・巴菲特1930年出生,11岁时买了他人生第一支股票,到2019年,已经78年了!  78年!】——#【他的钱已经帮着他78年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地拼着……】# 而#别人平均寿命78岁,其中只有10.5年时间可供出售仅仅一次#。】【这其中的差距之大你自己体会。】

要点也都有,但读下来就是文气平平,没啥感觉。   如果水平稍高,可能会这样,让结尾掷地有声:

【【沃伦・巴菲特1930年出生,11岁时买了他人生第一支股票,到2019年,已经78年了!  78年!】——#【他的钱已经帮着他78年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地拼着……】# 而#别人平均寿命78岁,其中只有10.5年时间可供出售仅仅一次#。】【 这其中的天壤之别不难想象吧?】【真的非常惊人!】

(标黄为相较上一版本主要修改之处)

改前:这其中的差距之大你自己体会。 改后:这其中的天壤之别不难想象吧?真的非常惊人!

虽然看上去只是换了种表达方式,但这问句一加,且自问自答,结尾明显有力起来。让整体多一次递进,形成“递进-递进”的结构,效果的确不凡。

那能借鉴什么?用反问句,且自问自答,强调观点,可以多一层递进,比直接陈述更有穿透力

而作者的写法呢?不仅结尾有力,还增加了一次转折,行文读起来更吸引人和不费劲了。具体怎么做的?这个技巧也很值得记到小本本——调整语序+转折问句

#沃伦・巴菲特1930年出生,11岁时买了他人生第一支股票,到2019年,已经78年了!  78年!#——#别人平均寿命78岁,其中只有10.5年时间可供出售仅仅一次#。可是,【#沃伦・巴菲特呢?# 】【他的钱已经帮着他78年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地拼着……】 【 这其中的天壤之别不难想象吧?】【真的非常惊人!】

对比之前的版本剖析其中的逻辑,你会发现,行文从最开始的“递进-转折-递进”,升级成“递进-转折-递进-递进”,再次升级,变成了 “转折-转折-递进-递进-递进” 。感觉如何?我是拍案叫绝了——只加上两个问句,调整一下语序,就能把一个平淡的论述鲜活有力起来,佩服。未来写作感到文气平平,一定参考修改试试;-)

learning 小结:

1 递进、转折关系的表达,不一定是我们平常的介词、连词,问句也可以。 2 如果让表达更吸引人,多构造转折关系。调整语序可能就会多一些转折。

D2 描述人们在…的时候

作业:

course_xl_c4d2.png

   

感想:

今天这也是一段非常精彩生动的描述,让人看到人们在接受变化时的典型反应。行文结构也很经典,可作为描写同一种状况下人们不同反应的模板,小结如下:

1. 人们在……的时候,经历了……后,很快就会(递进)……。然而,紧随其后的是(转折)……
2. 在这里,人们会分化。有的人……有的人(并列/递进)……还有的人(并列/递进)……。而另外一部分人(转折)……可这已经是(转折)……

在描述不同人变化时,还可以嵌套递进、递进的结构,比如:

突然变得……,随后遭遇……
在……后……,继而……
不仅……还会……甚至……最终……
逐步……,直到完全……

   

仿写:

参考仿写了下述内容,虽然构思过程很困难,但对于这组高阶逻辑结构的运用更有手感了,也倒逼自己捋顺思路和逻辑,而且感觉比之前写作饱满丰富了不少,总之挺有成就感的嘿嘿。

人们在线上课程开始学习一项新技能时,经历了最早期的跃跃欲试后,很快就会进入有些沮丧的状态,因为他们发现,光靠听几节课,还远不足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在这里,人们会分化。

有的人会认为课程不好、老师不会教,进而不再继续学习,甚至鄙夷某某课程也不过如此,转而寻找下一个有可能让自己速成的课程;有的人会归因于内,开始调整行动多向同伴学习,但看到他人的发言和成果后,感到相形见绌,逐步不敢也不愿参与课程讨论交流,甚至连课程也不想打开,直到不了了之;更有甚者,认为自己天分不佳,不是学这个的料,甚至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就是不行,什么都不可能学好,最终干脆不再动学习的念头,缩回到原本的生活轨迹中……

而另外一部分人,他们很快觉察到了自己有些沮丧,以及现实与预期不符,继而开始寻找解法。他们不仅归因于内,且关注自己可改变的因素,比如学习方法、努力程度;还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变化而非和他人比较,继而同侪压力化为动力,对手成为师友,障碍变为资源;他们甚至会为遭遇现实和预期不符感到高兴——自己对事物发展的预期有偏差,多少意味着自己有什么地方有改进空间,不是么?无论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还是自身能力水平,不管怎样改进的机会来了!……总之,他们也会沮丧,但他们还会把沮丧转为希望,积极面对现实和预期的不符,把这视作又一个打开盲区、提升自己的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路上继续打怪升级。    

仿写心得:

“转折”很重要。毕竟文似看山不喜平,多用转折妙笔来。

举个例子,最后一句我本来是这么写的:

总之,他们会把沮丧转为希望,积极……

但全文读下来感觉有点平,往回看看上面小结出来的主体结构模板,发觉有个共同点——都是在最后有转折。嚯,原来如此。 但第一部分我实在想不到怎么转且转后和后面能接上,那先这么着……再看第二部分,发现可以把他们的前后变化列出来,然后动手改了下,发觉的确没有拖沓的感觉了,而且是上述内容的点睛之笔:

总之,他们也会沮丧,但他们还会把沮丧转为希望,积极……

D1 描述常见误解时

练习:

course_xl_c4d1.png

感想:

作者对趋势的思考的确丰富、深入、全面——上述内容,不仅用到“转折、递进”,还连着用了“递进、递进” ,甚至在第一个转折的元素中,还包含了“递进、转折”,一下把三个最有效的逻辑都用上了!具体可看下面的拆解:

很多人对“趋势”有误解, a. 他们看到昨天的价格比前天的高,今天的价格比昨天的高,然后就以为看到了“上涨趋势”,误以为明天的价格就会比今天的高……

b. 事实上,(转折)趋势这个东西,短期之内是根本无法判断的,甚至(递进)在一个大周期之内也是难以判断的。只有 (转折)经历了两个大周期之后,我们才可能确切地知道,我们所面对的到底更可能是个上涨趋势,还是更可能是个下降趋势。

c. 请注意,(递进)即便是在两个大周期之后,我们依然没办法百分之百确切地根据历史数据认定趋势。

d. 总之,(递进)站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能够作为我们投资的依据的,是个‌无法百分之百精确的‌判断。

看完作者 “转折(ab)、递进(bc)”“递进(bc)、递进(cd)” 以及嵌套“递进、转折”论述“定投强调两个大周期以上”的理由,不知道你们什么感觉?我作为读者,更深感大多数人对趋势的误解之深,也为自己捏了把冷汗,也更理解和相信“两个”大周期以上很关键——作者写作目的达到了:D

也由此学到一个传递常见误区的结构:

很多人对 XX 有误解,他们看到……就以为……> 事实上,……(XXX 是错的),甚至……(XXXX 也是错的),只有……(XXXXX 是合理的)
请注意,……(进一步补充易错细节)
总之,……(进一步准确阐述对 XX 的理解)

谢谢课程组选的这个片段,更理解为什么“转折、递进”“递进、递进”“递进、转折”是非常有效的逻辑表达了,并切身体会到把他们一起使用对达到表达目的的帮助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