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5 修辞正义 · 《围城》类比赏析

6392 字 • 16 分钟

作业要求:

阅读《围城》并列出三个类比

PS.

  • 比喻:根据形似或者神似把抽象的事物说得生动形象。
  • 类比:用简单的事物去推理论证一个相对复杂的道理。帮读者跨越从已知到未知。

D5

~今天没来得及仔细赏析,先把几个打动我的类比更新出来:

  1. 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

  2. 鸿渐这时候,心像和心里的痛在赛跑,要跑得快,不让这痛赶上,胡扯些不相干的话,仿佛抛掷些障碍物,能暂时拦阻这痛的追赶,所以讲了一大堆出洋船上的光景。

  3. “那最好!不要提起我,不要提起我。”鸿渐嘴里机械地说着,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暌隔的渺茫。鸿渐这时候只暗恨辛楣糊涂。

D4《围城》类比收藏夹

案例一

他这时候怕人盘问,更怕人怜悯或教训。他心上的新创口,揭着便痛。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化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鸿渐只希望能在心理的黑暗里隐蔽着,仿佛害病的眼睛避光,破碎的皮肉怕风

父母的同情施错了地方,仿佛身上受伤有创口,而同情者偏向皮肉完好处去敷药包布

赏析

这几处类比,令我很是佩服——不仅有对比的类比,还有连环类比,把我最佩服的类比方式都用上了。

对比类比:失恋后不同人的处理方式,更突出方鸿渐对于盘问、怜悯或教训的害怕

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化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开展览,博人怜悯,

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

在心理的黑暗里隐蔽着,仿佛害病的眼睛避光,破碎的皮肉怕风。

顺着最后“破碎的皮肉怕风”,继续类比:

仿佛身上受伤有创口,同情者偏向皮肉完好处去敷药包布。

把鸿渐对父母想帮自己挽回恋情、宽慰自己不用为失恋糟蹋,但搞错了失恋对象的无奈,和这情形的可笑描述得妥帖自然。

心得
如果可能,尽量用同一套喻体,延续一致脉络。
在这套喻体里,可以就着具体的类比,列出一些对比类比,让感知更丰满可感。

案例二

遯翁近来闲着无事,忽然发现了自己,像小孩子对镜里的容貌,摇头侧目地看得津津有味。这种精神上的顾影自怜使他写自传、写日记,好比女人穿中西各色春夏秋冬的服装,做出支颐扭颈、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一张张送人留念的照相。这些记载从各个方面,各种事实来证明方遯翁的高人一等。

赏析:

把遯翁发现自己,类比为“小孩子对镜里的容貌,摇头侧目地看得津津有味”。既传递了遯翁对自己水平的新奇之感,也暗讽了这种行为的幼稚。

把遯翁写自传、写日记,类比为“女人穿中西各色春夏秋冬的服装,做出支颐扭颈、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一张张送人留念的照相”,让我更直观地意识到他一些言行其实是刻意为之,为了证明自己高人一等。

我之前其实没意识到女人特意换装照相、送人留念,原来是为了证明自己高人一等,细想的确如此。 这讽刺真是好辛辣啊哈哈,不仅讽刺遯翁,也讽刺那些特意换装照相、送人留念的女人。

书中有这种双讽刺效果的类比,我发现的还有这些:

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信口胡扯,而偏能一语道破,天下未卜先知的预言家都是这样的。

心得
要写出如此入木三分的类比,离不开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在还没有那么深刻的洞察前,须得多多积累这些优秀案例来化用。

本章其他类比案例在本地已随前几章内容一起归类汇总,不再区分来自哪章,就不一一罗列啦。

D3《围城》类比收藏夹

描写人物心理、情绪:

  • 表达原本是在一起的东西分开了给人的感受:把方鸿渐忘了就算了。可是心里忘不了他,好比牙齿钳去了,齿腔空着作痛,更好比花盆里种的小树,要连根拔它,这花盆就得迸碎。
  • 表达恋恋不舍:苏小姐因为鸿渐今天没跟自己亲近,特送他到走廊里,心理好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
  • 表达想做某事但决心不足:苏小姐知道他在看自己,回脸对他微笑,鸿渐要抵抗这媚力的决心,像出水的鱼,头尾在地上拍动,可是挣扎不起
  • 表达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失的状态:早晨方醒,听见窗外树上鸟叫,无理由地高兴,无目的地期待,心似乎减轻重量,直升上去。可是这欢喜是空的,像小孩子放的气球,上去不到几尺,便爆裂归于乌有,只留下忽忽若失的无名怅惘他坐立不安地要活动,却颓唐使不出劲来,好比杨花在春风里飘荡,而身轻无力,终飞不远
  • 表达没听清对方具体说什么,但能切身感受对方的情感:鸿渐身心仿佛通电似的发麻,只知道唐小姐在说自己,没心思来领会她话里的意义,好比头脑里蒙上一层油纸,她的话雨点似的渗不进,可是油纸震颤着雨打的重量
  • 表达请/等他人做某事但明知他人做得不会达到自己的预期:斜川把四五张纸,分发同席,傲然靠在椅背上,但觉得这些人都不懂诗,决不能领略他句法的妙处,就是赞美也不会亲切中肯。这时候,他等待他们的恭维,同时知道这恭维不会满足自己,仿佛鸦片瘾发的时候只找到一包香烟的心理。
  • 表达自以为做好了某事但实际没做好的心理:分别时还是好好的,为什么重见面变得这样生分?这时候他的心理,仿佛临考抱佛脚的学生睡了一晚,发现自以为温熟的功课,还是生的,只好撒谎说,到上海不多几天,特来拜访。
  • 表达只要只顾短期利益不顾长期利害的心理: 船上一别,不知她近来怎样。自己答应过去看她,何妨去一次呢?明知也许从此多事,可是实在生活太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好比睡不着的人,顾不得安眠药片的害处,先要图眼前的舒服。

描写事物或者行为状态

  • 表达已经具备某种特质/进入某种状态:方鸿渐出了苏家,自觉已成春天的一部分,沆瀣一气,不是两小时前的春天门外汉了
  • 表达某种状态无法继续了:请的客一个都不来,就无异主人社交生活上被判死刑
  • 表达某种原本屹立的东西突然坍塌:据说曹元朗在十五岁时早下决心不结婚,一见了苏小姐,十五年来的人生观像大地震时的日本房屋
  • 表达某些东西量变不会产生质变:她跟辛楣的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日
  • 表达对某些东西的缺点了如指掌:他这两天有了意中人以后,自己外表上的缺点,知道得不宽假地详尽,仿佛只有一套出客衣服的穷人知道上面每一个斑渍和补钉
  • 表达对某事物的赞美完全不到点子上:女人有女人特别的聪明,轻盈活泼得跟她的举动一样。比了这种聪明,才学不过是沉淀渣滓。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
  • 表达以为做某事的程度轻就不作数:鸿渐一溜烟跑出门,还以为刚才唇上的吻**,轻松得很,不当作自己爱她的证据。好像接吻也等于体格检验,要有一定斤两,才算合格似的。**
  • 表达空中楼阁不务实:管家要仰仗女人,而自己吹牛说大丈夫要治国平天下,区区家务不屑理会,只好比造房子要先向半空里盖个屋顶
  • 表达某些东西可以卖弄:鸿渐追想他的国文先生都叫不响,不比罗素、陈散原这些名字,像一支上等哈瓦那雪茄烟,可以挂在口边卖弄

正反对比案例

类比本就有助于读者抽象事物,叠加正反对比的类比更是丰满可感,效果出众。所以特地把含正反对比的案例汇总起来,利用大脑善于模式识别和找不同的特点,降低学习和模仿难度:

  •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她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软操,仿佛有教练在喊口令:“一!”忽然满脸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余个空脸,像电影开映前的布幕。
  • 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 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 他发现苏小姐有不少小孩子脾气,她会顽皮,会娇痴,这是他一向没想到的。可是不知怎样,他老觉得这种小妞儿腔跟苏小姐不顶配。并非因为她年龄大了;她比鲍小姐大不了多少,并且当着心爱的男人,每个女人都有返老还童的绝技。只能说是品格上的不相宜;譬如小猫打圈儿追自己的尾巴,我们看着好玩儿,而小狗也追寻过去地回头跟着那短尾巴橛乱转,就风趣减少了
  • 事隔三十余年,我也记不清楚当时腹稿里的人物和情节。就是追忆清楚了,也还算不得数,因为开得出菜单并不等于摆得成酒席,要不然,谁都可以马上称为善做菜的名厨师又兼大请客的阔东道主了,秉承曹雪芹遗志而拟定“后四十回”提纲的学者们也就可以凑得成和的得上一个或半个高鹗了
  • 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痘出过了,我们就把出痘这一回事忘了;留过学的人也应说把留学这事忘了。像曹元朗那种人念念不忘是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幌子,就像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得意自己的脸像好文章加了密圈呢

D2《围城》类比赏析 - 第二章

案例一

“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听众大多数笑,少数都张了嘴惊骇;有几个教师皱着眉头,那记录的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鸿渐最后的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丧失贞操;吕校长在鸿渐背后含有警告意义的咳嗽。方鸿渐那时候宛如隆冬早晨起床的人,好容易用最大努力跳出被窝,只有熬着冷穿衣下床,断无缩回去的道理。

赏析:

这段有两处类比,见加粗部分。初读只意识到是类比,没太大感觉,结果越品越妙:

那记录的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鸿渐最后的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丧失贞操

处女当众丧失贞操是什么感觉?

先看处女丧失贞操是什么感觉——对于处女来说,丧失贞操是很羞耻的事情,很不希望被别人知道。

而现在这情况,就类似处女不仅丧失贞操,还是当众丧失的——大家都知道她不再是处女,她也知道大家都知道她不再是处女,这以后还怎么相处?此情此景真是叫人羞耻又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啊。

这真把记录的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的复杂心理描述得顶生动准确,佩服。

方鸿渐那时候宛如隆冬早晨起床的人,好容易用最大努力跳出被窝,只有熬着冷穿衣下床,断无缩回去的道理。

隆冬早晨起床什么感觉?特别艰难。现在主人公忘了内容却要脱稿演讲,也是这种感觉。

这种情况下,好不容易用最大的努力跳出被窝 ,当然只有熬着冷穿衣下床,没理由缩回去——要不前面的努力不白费了吗? 即使缩回去也得再面对一次这样的情况,多划不来,怎么可能缩回去?

所以现在 方鸿渐 好不容易拼凑仅有记忆讲出来一些东西, 任凭吕校长再怎么警告、听众再怎么不满,也得熬着,沿着前文讲下去。想他把话收回去或讲些和前面思路不一致的内容,怎么可能?

嗯,以后描述一番努力后不想缩回去或调整方向,也可以用这个比方: 宛如隆冬早晨起床的人,好容易用最大努力跳出被窝,只有熬着冷穿衣下床,断无缩回去的道理。

除了类比,这段还有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

听众【大多数】笑,【少数】都张了嘴惊骇;【有几个教师】皱着眉头,【那记录的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鸿渐最后的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丧失贞操;【吕校长】在鸿渐背后含有警告意义的咳嗽。方鸿渐那时候宛如隆冬早晨起床的人,好容易用最大努力跳出被窝,只有熬着冷穿衣下床,断无缩回去的道理。

其中对于听众反应的刻画,仿佛镜头逐步拉近然后给特写: 大多数…… -> 少数…… -> 有几个人…… -> 那记录的女生…… -> 吕校长……

一下让人对主人公面对的情境很有画面感。记到小本本。

案例二

上岸时的兴奋,都蒸发了,觉得懦弱、渺小,职业不容易找,恋爱不容易成就。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地面,一世的人都望着、说着。现在万里回乡,祖国的人海里,泡沫也没起一个——不,承那王主任笔下吹嘘,自己也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

赏析:

这里的类比,初看就令人佩服,越看越拍案叫绝:

  • 水本在地面,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地面 。主人公也是,出国留学,然后归国。
  • 下雨的话会怎样?一世的人都望着、说着。他现在也是,留学归国,被登报了,周围人都看到并在议论。
  • 雨从万里高空落下,落到海里会怎样?融入海中,不起一个泡沫,无力、渺小。他也是类似感受——现在万里回乡,回到祖国的人海里,职业不容易找,恋爱不容易成就,此时正觉得懦弱、渺小。
  • 自己真的没有激起泡沫吗?不——转念想到自己买来假文凭还被登报吹嘘,感觉就像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没被人戳穿时看上去挺光鲜,周围的人吹捧巴结,状态就像肥皂泡一样五光十色;但其实稍微有点水平的人,很容易识破,就和肥皂泡一样一搠马上就没了,令人心虚。

能创作这样的连环类比刻画主人公的境遇和心情,实在令人佩服有加。

对比之下,下面这段类比每句拆开单看也很精妙,但整体读下来,就没上面那段那么令我拍案叫绝了,还欠些贯穿前后的脉络:

除掉开头几句话,其余全吓忘了。拼命追忆,只像把筛子去盛水。一着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思想的线索要打成结又松散了。隐约还有些事实的影子,但好比在热闹地方等人,瞥眼人堆里像是他,走上去找,又不见了。

连环类比真的很难得。嗯,要多多积累创作素材。

案例三

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赏析:

这段有两个类比:

  • 嘴里的牙本来不全,功能不全吃饭不便,嵌金牙,不仅可妆点,还有助于吃饭。如果有中文难达的新意,借英文来讲时,也是这种感觉:不仅可以显得自己有品味、有积累,并有助于表达。
  • 但现在牙齿是不缺的、能正常吃饭的——他想表达的意思,使用中文就已经能讲清楚,此时还要嵌英文字,只能是“牙缝里嵌的肉屑”,对吃饭没什么用,除了表示饭菜吃得好——对达意没什么用,除了表示自己英文学得不错。

上述类比,除了两个比方都生动准确,在我看来,更妙更值得学习的,是运用了正反两个类比。为什么这么说?你去掉正面情况的类比试试:

说话里嵌的英文字,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怎么样,“说话里嵌的英文字”到底有多无聊,没了和不无聊的情况对比,感觉一下欠了丰满可感,变得单薄不少,对吧?

心得
1. 一个类比比较难传递感知时,可以加上反面的类比,两种情况正反对比强化感知。

2. 上述这段类比的结构,也可以抽象出来未来借鉴化用:
他并无……,需要……;所以他……,还比不得……,因为……不仅……,尚可……,只好比……,表示……,此外……。

其他案例

摘录更多未来可以借鉴的内容:

方鸿渐住家一个星期,感觉出国这四年光阴,对家乡好像荷叶上泻过的水,留不下一点痕迹。回来所碰见的还是四年前那些人,那些人还是做四年前所做的事,说四年前所说的话。甚至认识的人里一个也没死掉……

鸿渐忽然觉得,在这种家庭空气里,战争是不可相信的事,好比光天化日之下没人想到有鬼。父亲母亲的计划和希望,丝毫没为意外事故留个余地

上述两个类比,结构比较类似,都是

先类比,然后进一步说明到底是什么事实引发的前面类比想传达出来的感觉,让人更清楚作者到底想传递什么感知。

诸位的鼓掌虽然出于好意,其实是最不合理的。因为鼓掌表示演讲听得满意,现在鄙人还没开口,诸位已经满意得鼓掌,鄙人何必再讲什么呢?诸位应该先听演讲,然后随意鼓几下掌,让鄙人有面子下台。现在鼓掌在先,鄙人的演讲当不起那样热烈的掌声,反觉到一种收了款子交不出货色的惶恐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上述两个类比,则是在语言结构上有共性:

描述情绪时,先描写某种更易理解的类似情况,然后点出这种情绪。

上述两个情绪描述也是可以直接复用的:

收了款子交不出货色的惶恐
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表达结构我也很喜欢:

现在……,反觉到一种……的 XX
大有……的 XX

D1《围城》类比 - 第一章

  1. 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2. 年龄看上去有二十五六,不过新派女人的年龄好比旧式女人合婚帖上的年庚,需要考订学家所谓外证据来断定真确性,本身是看不出的。
  3. 打消已起的念头仿佛跟女人怀孕要打胎一样的难受。
  4. 他全无志气,跟上甲板,看她们有说有笑,不容许自己插口,把话压扁了都挤不进去自觉没趣丢脸,像赶在洋车后面的叫化子,跑了好些路,没讨到手一个小钱,要停下来却又不甘心

3、4 句基本可以直接复用;-)

另外,我特别喜欢的,还有序里头的这段,把记得清楚情节和写出佳作的差距描述得很生动:

事隔三十余年,我也记不清楚当时腹稿里的人物和情节。就是追忆清楚了,也还算不得数,因为开得出菜单并不等于摆得成酒席,要不然,谁都可以马上称为善做菜的名厨师又兼大请客的阔东道主了,秉承曹雪芹遗志而拟定“后四十回”提纲的学者们也就可以凑得成和的得上一个或半个高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