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控,控住你的人生 · 学习自传(一)

2016-01-26 发布
3349 字 • 9 分钟
因为习惯,所以不觉。不觉助力,控住人生。

2013 年下半年,我逐渐淡出主导大学前两年生活的讲座控,对讲座控的记忆也随着新事务、新伙伴的涌现而逐渐淡去。暮然回首,却发现其实她给我的影响,已变成日常习惯,持续助力我在新的征程探索进取。

趁着记忆尚未消失,录下这段扭转我人生轨迹的时光。

0 初识「讲座控」

刚开学的几天,新生宿舍总会收到各路社团的传单。倍感新鲜,所以舍友们乐呵呵地看着这些承载着精彩生活的纸片飘到宿舍里,并兴奋地讨论哪家更好玩,相约去面试。

览遍各家介绍,这张其实不咋出彩的传单吸引了我:有和其它高校学生接触的机会,而且做的是商业项目,看起来不错啊。

(2011-2012秋季招新海报和此一样)

怎料挥动着这张 SIFE 传单问了几遍,舍友们都不感兴趣。那就自己去听宣讲?也成,反正多是新生,互不熟悉,到现场再勾搭伙伴应该挺容易的。勾搭不成也没人认识我,没啥尴尬的。

第二天我便按照约定的时间,独自来到了 SIFE-BFU 的宣讲地点,了解这个社团并递交加入申请。

整个过程并无波澜,除了自由提问环节,我举手问一位林学毕业,在联合利华做包装设计的学姐在跨专业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啥建议给想跨专业工作的同学?

困难肯定会有,但是不大。如果想转换工作方向,注意提前积累就好。

嗯?哦,嗯……

当时只是留意到这位学姐工作跨度比较大,一时兴起好奇提问,没想到这竟成了念园林专业的我日后选择走教育行业的定心丸。

也没想到,一人行动、和周围的同学出入的不同场合、领域的状态,从此成为常态。更未曾料到,独自参加活动,竟成了令我受益的甚至提倡的状态。


林大 SIFE(后更名为 Enactus)宣讲会介绍的几个项目里,我最感兴趣的是收集、分享北京讲座、活动信息的讲座控

讲座控(JiangZuoKong.com)是一个青年提升社交网络,即借助社交网络的力量,服务青年的创新、教育、行动,通过优质教育信息聚合,社交、行动孵化平台,旨在引导更多的青年获得广博的视野、辩证的思维、社交的拓展和行动的力量。

讲座控搭建以讲座信息发布为核心的信息平台、以“拓展社交和寻找志同道合者”为目标的社交网络平台,线下沙龙和演讲组织的平台。有效解决目前的首都讲座信息传播途局限、封闭、分散,缺乏统一的问题。

对这个项目一见钟情,或许因为基因相似:

  • 在班里发起学习小组备战高考,和同学每周碰头分享当周进度、收获,交流困难解决方案
  • 组织同学在隔壁办公室的闲置黑板上分享自己的独特解题方法、常见错误清单等
  • 不时写邮件给堂弟,分享自己当下的看法、对他的建议
  • 经常写信件给老友,分享目前的学习生活、收获体会
  • ...

当然也可能是讲演这个项目的漂亮学姐韵味十足,令我下意识地觉得这个项目最有意思 XD

(没穿正装的就是漂亮学姐仔仔)

小组面试、单独面试后的一个夜晚,手机忽然震动,走在回寝室路上的我打了个寒颤定睛看到飞信消息「恭喜你……」 一下雀跃起来,飞奔过北京深秋夜幕下的枫杨大道,甩掉之前迟迟等不到入选通知的着急、失落,冲回寝室和好友分享喜悦。

1 登上「开放教育」贼船

进入讲座控后的第一件大事儿,是筹备 2011 年 10 月 30 日的讲座控「网络时代的开放教育」 年度沙龙。

(本次沙龙海报)

10月30日,讲座控年度沙龙在中关村3W coffee隆重举行,教育大发现社区创始人庄秀丽老师、网易公开课的资深编辑杜俐佼女士、零点青年公益发展中心公益,人人字幕组刘晶宇、豆瓣公开课创始人黄侔,TA Project,以及来自北京十多所高校的社团、青年组织负责人与众多控友们汇聚一堂,一同探讨网络时代的开放教育。 ---- 《讲座控举办 “网络时代的开放教育”主题沙龙

年会在 3W 咖啡,当时还只是海淀区立方庭大厦的小店,但已有不少人在此举办互联网相关的沙龙、聚会。刚到北京,初出茅庐的我,头次感受到了互联网创业的气息,并接触了黑苹果、TA Project、教育大发现社区等一系列让人兴奋项目的小伙伴。从此登上开放教育领域的贼船,欣喜地尝试和了解各类资源,并在项目创始人、当时林大大四在读学长 @李珣 的影响下,接触了这个圈子内很多有意思的人。

(第一排右数第二位傻不愣登的就是我……简直不忍直视0.0)

现场还发生了件后来不时被讲座控团队拿出来说笑的事情:

零点青年公益发展中心公益的项目官员(貌似是张澄)在演讲时问有没有哪位朋友已经想清楚了自己以后要干嘛。环顾四周,大家都没有反应。我想了想举手说,

我以后想从事「绿树屋顶」 行业。

说这话时,我是认真的。

高考前几周,在《青年文摘》上看到个关于某姑娘在上海做绿树屋顶行业创业的报道,检索了些这个行业的前景后,我心生向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绿色屋顶,不仅美化环境,经常和花花草草打交道,应该也很美吧!所以填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里填了园林专业全国排名第一的高校北林。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大一下学期,我越学越确认自己并不喜欢和物打交道,想做和人打交道的事情,遂考虑转行。

念着学校的王牌专业,却不打算走专业的道路,每每提及此,队友们都会故意冲着我眨眼笑「绿色屋顶哦!」 。

2 进入新世界

加入讲座控后常需要联网协作,老借舍友的电脑也不好意思。跟老爸打了声招呼,决定将笔记本购置计划提前 5 个月----2011 年 10 月 1 日,我在中关村的苏宁商城购置了第一台个人笔记本,Lenovo G470,开始自由使用网络。当时虽然 Google 已退出中国,估计由于林大校园网属教育网,我依然可以使用所有 Google 服务,不过有时候不太稳定:(

大一寒假(2012 年 2 月),习惯性刷人人,偶然看到 @大未青年 发起人 @那拉荣泰 发布了一篇日志《一些非常 Inspiring 的朋友》(现已被删除),没想到这成为自己又一转折点。

大未青年网络,是发起自 2011 年地球一小时的一个青年公益社交平台。除了速配和美食之外,我们努力促进公益同仁从线上到线下的交流,加强青年组织间的分享与合作,开拓各种资讯与资源。

当时那拉在人大念大四,这份好友清单里基本也是和他一个年纪或者比他大的朋友,经历都非常 inspred。这群朋友有的在国外留学或交换,有的是青年组织的主力甚至意见领袖,总之都有不同常人的视野、魄力和经历。

名单差不多 100 人,随机点开了几个人的名字浏览,信息质量都不错。于是我用两周时间一一申请成为他们人人好友。同时还做了另外一行动:把人人上经常吐槽或往来不密切的好友新鲜事全屏蔽了。

事实表明这两个行为虽繁琐麻烦却对我影响重大----让我整个大一下学期都被有营养的文章和有意思的青年活动信息包围,更重要的,还带来了众多可供我勾搭的导师。

得益于这样高质量的朋友圈,我一直及时知晓并参加很多有意思的青年活动,加上脸皮不薄主动出击,在活动中又勾搭到了很多 inspred 的青年,回去加他们好友,他们又带来很多优质信息。

(讲座控 2012 年年会幻灯)

彼时正如青年志创始人 @张安定 2011 年 在 TEDxBLU 演讲「[我们是青年](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SnAeEmJqjs/)」 时所说,当下正值青年文化氛围兴起。

不管热爱什么,越来越多青年人投入时间、投入金钱,把「热爱」变成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他们连接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社区,去学习、去成长,去让一些事情能够发生,让我们的生活、未来变得越来越多元。

就这样在北京青年活动氛围里熏陶了半年,时常感叹这个世界的发展真是太让人惊喜,周围有这么多充满创意与行动力的小伙伴一起让周围的世界变得更美好,欣喜和幸福常伴。

于是在 2012 年中旬,我发动讲座控的小伙伴一起整理了一份《Inspiring Project List》,希望更多青年人和我们一样欢欣鼓舞:

除了当时发布的 12 个,其实还有很多让人欣喜、振奋的项目,比如 iJion、TEDx、MaD、SEED、青年领袖田野营、爱思青年等等。时隔 4 年,现在的项目就更多了。

3 好习惯,终生受益

在创始人 @李珣 的带领下,讲座控相较其它学生组织有很多独特的协作习惯:

  • 一进入团队,所有人先到 EditGrid(现已停止服务) 上登记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便团队周知
  • 要求所有人尽快保存队友的联系方式,以便需对接时可及时联系上
  • 要求所有人注册 Gmail,使用 Gmail 协同
  • 用 Google Groups 、Google Docs 进行协作
  • 提供科学上网、 Gmail 使用培训,以便大伙儿畅快协作
  • ...

这些习惯给我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比如在公司的新人指南中会,我会要求大伙儿尽快把联系方式更新以便联系,其中一项便是 Gmail;比如尽量用 Google Docs 来管理各类需要协作的表格,以便所有人及时获取最新信息。

2012 年下半年,接手成为讲座控负责人后,我和珣哥沟通就更密切了,常就团队管理、个人成长的困惑聊很久。目前自己很多意识都形成于那个时期,比如:

  • 个人成长和组织成长相结合,双方才能螺旋上升成长
  • 不必和团队所有人都沟通,和核心的人达成共识,再由他们去带动其他人就好,否则自己会累死
  • 及时复盘、传承经验,减少团队 0 到 1 的重复,别一夜回到解放前
  • 可以省钱,但别让自己跌在硬件上
  • ...

总之很感谢极富 geek 气息的珣哥,让我大学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协作习惯,尤其使用 Gmail 与 Google Groups ,这为之后在各组织中远程协作打下了基础,也为我现在回顾梳理这段时光,留下了丰富的数字痕迹。

只可惜即便珣哥极力安利,当时我也没把 MarkDown 和 wiki 放在心上。2015 年 9 月在开智学堂@ZoomQuiet 大妈协作后,才知道这是团队知识管理利器:(

CHANGELOG

  • 210315 更新图片地址,以便 chrome 浏览器查看
  • 180716 迁移到 blog
  • 160126 发布到 Git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