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自己找 mentor 加速成长?关键有四步

2022-10-21 更新 • 2021-09-30 发布
2354 字 • 6 分钟

假设能回到一个月前,也就是刚开始时,你有超能力改变一点,你会选择改变什么?

本月复盘时,我关于上述问题的答案是:

更早开始给自己找 mentor 定期交流。通过定期外部交流,更快纠偏或补充视角,降低试错成本,同时保持节律、提升韧性(resilience),以更好的状态继续探索。

这引起了一些伙伴的共鸣,也想给自己找 mentor ,并好奇我是怎么给自己找到 mentor 的。

我有些惊讶:之前一直以为在大部分正式组织里,都会给成员配 mentor 。只有类似我这样脱离组织的情况,才会需要自己给自己找 mentor …… 但从现场反馈来看,配 mentor 并不是我想的那么普遍。而且就算配了,mentor 上也不一定胜任这个角色,有些鸡肋。

于是快速梳理了我这回给自己找 mentor 的方式,先抛出来供有需要的伙伴参考,后续随着摸索再持续迭代。

要点速览:

  1. 梳理个人需求
  2. 物色合适人选
  3. 对齐互动预期
  4. 约定评估周期

如果你有疑问建议,欢迎随时交流:)

1. 梳理个人需求

一切活动从目标出发,行动前需先理清个人需求。

比如:

  • 为什么想找 mentor ,希望在哪方面得到怎样的支持/帮助?
  • 想找怎样的 mentor ,期待对方有哪些特质?
  • 希望以怎样的频率、方式碰头,期待对方具体做什么?
  • 自己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成本?

注意

  1. 关于在哪方面得到怎样的支持/帮助,这因各人发展目标而异。

    • 希望定期找 mentor 交流的,通常是那些你希望长期精进、获得有效反馈的方面。如果是希望短期集中突破的问题,直接单次约一些行家里手请教咨询即可。
    • 目前我主要希望在以下 2 大方面,能有 mentor 定期交流,补充视角、打开盲区:
      • 业务探索
      • 个人发展
  2. 不一定要一位 mentor 满足你的所有需求,可找不同 mentor 满足不同需求

    • 比如我期待是有 mentor 能隔周交流个人发展上的议题,促进我定期复盘反思那些影响成长速度的关键维度。具体方式参考这里:希望团队配合更紧密、成长更迅猛?试试这样1on1
      • 想进行这样的 1on1 ,对 mentor 的要求
        • 主要是「教练能力」和「复盘能力」
        • 如果能对我想重点探索的方向也有研究,那自然更好
      • 当然,我的准备度更关键
    • 业务探索方向上,需求和解法更为丰富:
      • 希望有位 mentor 能隔周交流,以输出实验室例会的流程进行
      • 每月或双月,再和不同专长方向的外脑,定期汇报探索进展,请教发展建议

2. 物色合适人选

明确需求后,便可开始从你的社交网络里,搜寻勾搭可能适合成为你 mentor 的伙伴。

如何勾搭并评估对方是否合适?

刚开始时,可先约对方请教,了解对方的优势和他感兴趣什么、需要什么以及提供支持的意愿如何。

具体请教什么,可以是他专业方向的问题,或关于你具体问题的处理建议。

比如这是我之前找一位师友讨教的一些问题,主要了解他专业方向的积累和个人志趣:https://t.zsxq.com/zniAM7i

又如有位找我咨询业务建议的伙伴,在咨询问题清单里,通过这个问题直接探寻长期合作的可能:

您有没有兴趣参与改进 xxx 产品,如果有兴趣,您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您的贡献,您的需求又是什么?


那我身边没有想讨教的师友,怎么办?

试试付费找专家咨询。常见做法是去在行上看看,或在朋友圈搜搜哪些伙伴在你需要的方面比较专业。

比如我之前遇到过,被一位已加微信几年但联系不多的伙伴主动提出付费咨询(见下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解决自己的问题,又了解了我的能力情况,抛出基于他创业项目长期合作的橄榄枝时也非常自然。

getmentor1_1.png

而作为被咨询的一方,面对认真来请教的伙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其实一般都会很乐意提供支持。且咨询过程因为需要交换大量信息,也很易增进彼此信任。如果感觉不想长期合作,不抛橄榄枝便是,也不伤信任。

总之先约单次咨询请教,是勾搭 mentor 的好方法。

一般请教一次后,基本能评估出对方的能力和意愿如何。如果觉得对方靠谱,且也对自己在推动的事情感兴趣、乐意提供更多支持,便可抛出想定期碰头请教交流的橄榄枝。


那橄榄枝怎么抛?

上文已有举例。

如果你想看更多案例,这是我抛橄榄枝的一些记录——当时和对方请教后,觉得合适,便在后续互动中,顺势抛出橄榄枝,邀请定期碰头交流:https://t.zsxq.com/U3RRJEY

3. 对齐互动预期

通常你想邀请成为自己 mentor 的人,他们也会意识到自己的时间成本很高,会非常珍惜时间。那确保每次交流能让对方期待下次,其实很关键

怎么做呢?

我的解法是:靠流程保障效果——

  1. 虽然是 1on1 只有两人,也按正式会议的姿态来筹划流程、准备内容和页面。
  2. 每次碰头最后都安排小复盘环节,以便双方觉察不畅时及时澄清反馈、对齐预期、调整行动。

具体是怎样的会议流程呢?

第一次例会时我也没经验,就先选了一个可供性极强且我有掌控感的会议流程,也是目前输出实验室在用的流程:

  • 碰头目的:满足彼此需求,助力彼此达成目标
  • 流程:
    • 1 check in:分享当下的心情、状态,收拢注意力 - 1mins
    • 2 进展同步:同步当前进展、卡点或需要的支持 - 10mins
    • 3 处理议题:处理各自需求 - 30mins
    • 4 check out:快速小结本次碰头的启发、行动打算 - 3mins
    • 5 小复盘:快速复盘本次碰头体验、梳理后续迭代方案 - 12mins

然后在议题讨论部分,把自己的需求和期待抛出,和对方讨论。

比如下图是我当时抛出的需求,然后就着我遇到的卡点、分析、解决提案和需要的支持(例如我打算找哪些人作为 mentor 解决哪些问题),他分享他的视角和乐意提供的支持,我们就讨论出了后续怎么更好地支持到我。

getmentor2.png

这次碰头会的更多记录,见 https://t.zsxq.com/ZJuFUFq


此后,又根据会上交流,进一步明确后续互动预期,比如碰头预期和角色预期,并持续澄清对齐。

getmentor3_3.jpeg
^对齐碰头预期

getmentor5_3.jpeg
^对齐角色预期

划重点

早期肯定需要磨合,所以每次碰头后的快速复盘非常必要——迅速交流刚才的感受和对彼此的期待,一同寻找解法、对齐预期

总之要迅速把这个增强回路建立起来,让彼此都对接下来的交流保持期待而不是抵触。

4. 约定评估周期

这是我从前东家 COO 那儿学来的:

一开始就约定上任评估周期,降低双方关于决策失误的心理压力,同时也都更有动力对齐彼此心理预期。

我一般会和 mentor 商量,约定评估周期,比如每个季度末双方都评估一下,是否继续陪伴支持,以及原因。实践下来发现这样的方式的确挺好的,而且有始有终:)



最后,再回顾一下关键四步:

  1. 梳理个人需求
  2. 物色合适人选
  3. 对齐互动预期
  4. 约定评估周期

愿咱们都能有靠谱师友相伴,在自己期待有所长进的方面,持续精进🤗

PS

上文涉及的一些关键工具方法:

CHANGELOG

  • 221021 更新过期链接
  • 211015 更新约定评估周期的细节
  • 211001 增补图片、修订完善内容 1.5h
  • 210930 起草 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