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助力输出, MarkDown + GitHub + LOFTER 有轻功
作品和作品的差别,源于卡片。
人和人的差异,垒于习惯。
最近复盘,发现这大半年如有神助,几乎每月发布一个作品或项目,拿下个人探索路上一个又一个小里程碑。
相较过往,这输出密集程度算是突飞猛进。不禁好奇为何如此。得益于一群良师益友,叫我见贤思齐?可之前他们就在呀。因为工作节奏没有前两年紧张?或许,但光多点时间肯定不够。
思来想去,发现主要区别源于去年 9 月——那会儿我已有良好读写习惯打底,又幸运习得一套新的输出习惯,难怪如虎添翼。
好东西我向来不独自掖着。加之最近卡片写作、卡片大法传播越广,南辕北辙的输出姿势越多,体胖(pan)如我都看不下去了,撸起袖子就想……
说干就干!
咳,优雅习惯推介会,现在开始~
升级输出习惯
如果看过我 《卡片助力输入输出,工具我选 WorkFlowy 》 这篇文章,你应该知道若想畅快输出作品,为何卡片层级重要,以及如何挑选卡片工具。甚至你已尝试我推荐的方法,借 WorkFlowy 优化工作生活。
过去几年那套方法的确令我受益匪浅。但去年夏天,我工作情感生活状况频出,仅靠原有输出习惯,越来越不能满足诉求:
脑海中闪过无数思绪、观察,无论是为了记住还是为了忘记,都想及时捕捉,从大脑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内存切换到外部载体;线上与人交流,输入界面常不友好,我喜欢到 MarkDown 编辑器里写好再发出,每次思考写哪、存否、存哪、命名也挺麻烦;打出不错内容未来要调取复用,再去对话界面搜寻实在繁琐,想不起在哪儿发布、意外丢失聊天记录更是徒增烦恼……
贪心如我,还想有个地儿作「一个人的微博」,同我「品味(savoring)」生活,或分担难过失意等当下不宜为熟人知的时光。不仅积累个人故事,录下欣然成长的自己,还能倒逼写作练习——毕竟不是私人笔记,不由自主地照顾读者观感琢磨文字嘛。
于是,我开始摸索更舒畅的输出姿势。结合已有的「 WorkFlowy 酝酿 + MarkDown 书写/编辑 + GitHub 托管/发布 」工作流,优化后的理想情况当如此:
- 想写就写。无论沟通发言、朋友圈状态、写作练手,还是观察反思、日记灵感,只要想写,打开即写,不必纠结存否、存哪、命名。
- 方便检索调取,及时取用。
- 时间维度: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依然可以调取;积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搜索加载依然畅快。
- 空间维度:在不同电脑切换,比如工作电脑和个人电脑上,都能随时调取和更新。在移动设备也能调取并更新更好,不行也无妨,毕竟多数时候我电脑随身。
- 可作「一个人的微博」,方便积累个人故事及练习写作。这需要内容发布后可修改,才不阻断「慢改」;鲜有广告,也不会被强推内容,没啥噪音分散注意力;支持 MarkDown ,可平滑接入原有读写发布工作流;可设置自由设定访问权限,比如分享给特定朋友或公开访问。
需求列完,眼瞅这坑我心里特没底,灌了两桶酸奶仍不见底……
好在倒腾俩月,终把坑填——
MarkDown + GitHub + LOFTER 有轻功
庞杂需求如上,只靠一款工具难以满足。摸索再三,这套组合拳最得我心:
- 有目录视图、支持文件管理的 MarkDown 编辑器:MWeb
- 云端同步工具:GitHub
- 一个人的微博:LOFTER
工具不稀奇,关键在用法。领会要点,再依已有习惯自选趁手工具,更是妙哉。
以「周」为单位记忆外部化
日常以「周」为单位新建 MarkDown 文档,这周任何想写的内容,都写在当周文档里。文档命名也省心,文档类别代号+年月+周数
即可,比如这是我养成这个习惯至今的记录:
Mur1709w37.md Mur1711w45.md Mur1801w01.md Mur1802w09.md Mur1804w17.md Mur1806w25.md
Mur1709w38.md Mur1711w46.md Mur1801w02.md Mur1803w10.md Mur1804w18.md Mur1806w26.md
Mur1709w39.md Mur1711w47.md Mur1801w03.md Mur1803w11.md Mur1805w19.md Mur1807w27.md
Mur1710w40.md Mur1711w48.md Mur1801w04.md Mur1803w12.md Mur1805w20.md Mur1807w28.md
Mur1710w41.md Mur1712w49.md Mur1801w05.md Mur1803w13.md Mur1805w21.md Mur1807w29.md
Mur1710w42.md Mur1712w50.md Mur1802w06.md Mur1804w14.md Mur1805w22.md
Mur1710w43.md Mur1712w51.md Mur1802w07.md Mur1804w15.md Mur1806w23.md
Mur1710w44.md Mur1712w52.md Mur1802w08.md Mur1804w16.md Mur1806w24.md
文档里,按天划分组块,时间是一级标题,正文概要作二级标题,按时间倒序排列。如此便可凭目录栏随心跳转,快速修改已有内容:
为了区分内容类型以便查找复用,我还建了套标记规则,加在内容概要之前,一目了然各条状态:
0
:未发出1
:已发出、已使用-1
:已发布后又修改,但还未同步更新到发布界面(由于我习惯多次修改,改后不会马上更新到发布界面,而是等个一两天没什么还想改的再更新,所以需要这个标记提醒自己)0-
:尚未发布,但有价值,适合继续修改以备未来使用
如此,写意来临,便可立马打出 ## 0
而后开写,方便时再加标题。甚至一天忙完,该 commit 到 GitHub 私有库,才把当天各标题补上。
如果你像我一样懒,还可借这仨技巧能省则省:
-
一级标题所需的「当天时间」,用输入法自带的当前时间。比如在搜狗拼音输入
sj
,候选项就会出现当前时间,选择即可输入。如此,不仅可作一级组块区分标记,还可记录当天遐思何时开始:对了,当天时间最好选全 ASCII 字符的表达方式,不带汉字,未来若想跑个脚本分析也省心。比如我习惯晨间日记,可借此分析某阶段早上何时进入状态。
-
## 0
等常用字符,使用 aText 这类工具设置缩写规则,比如;0 == ## 0
,简化输入流程。当天遐思的同步到 GitHub 所用的 commit message,当然也设缩写,比如uft == update for today
: -
其它 MarkDown 标记比如
#
,以及各视图切换等常用操作,用 MWeb 快捷键简化输入流程。
这样下来,每周文档只含字符,图像影音托管给七牛云,单个文档即使万字,也就十来 k 。如此这般,该文档常开也不费劲儿,我想写的现在就写;-)
还有啥优势?轻盈省心、数据在自己手里,若想保持此输出习惯,十年百年不在话下。
用「一个人的微博」促进快写慢改
记忆外部化搞定,该填贪心挖的坑。
多方测试,我发现 LOFTER 最适合作「一个人的微博」。不信你瞅 http://mur42.lofter.com/ ?
不仅版式优雅,需求还都满足:
-
内容发布后可修改:满足,且所有设置,比如署名权限、浏览权限都可更改。
-
鲜有广告,也不会被强推内容:有,但相较某博可以算是不存在,很少分散注意力。如果你没关注什么人,时间线里也不会出现乱七八糟的东西。
-
支持 MarkDown :半支持—— chrome 浏览器搭配 MarkDown here 插件即可。美中不足,是无法自动和 GitHub 同步融入我的发布流程。不过无妨,就当发朋友圈吧。
-
可设置自由设定访问权限:满足。一个账号可设多个子空间,子空间可选择密码访问,或设定不能被站内及搜索引擎搜索。亦可设置单条内容仅自己可见。
-
其它优势:有手机 App ;各类配置傻瓜级别,无需技术背景。
或许还有更合适的,但最优解可遇不可求,找到满意解,先跑起来再说:)
跑了大半年,发现不但好使,还有意外收获:我总是发布后,才很快想到要修改哪里。如果说以周为单位想写就写的「记忆外部化」习惯利于「快写」,那发到「一个人的微博」这套习惯,无疑加速了我练习「慢改」。而**「快写慢改」,正是调和人类自主心智(Autonomous Mind)和算法心智(Algorithmic Mind)、创造动人作品的最佳范式**啊!
填坑完毕,还有几个心得同你分享:
-
如果想练习写作,那就尽量用对外口吻而非纯心理过程的日记口吻。如此,未来更易用在正式作品中。
什么意思?来份日记口吻你感受一下:
今天新人赛看得我直跺脚,真后悔没早点学 swing 啊。照这么推算,那开始学 swing 的最佳时机就是年度盛典:类比美国职业棒球队选秀,新人赛上「舞龄」更长的选手,更可能在新人赛出线。而且无论舞会、比赛、还是大师课,都更易进入高级别团体。
那对外口吻会如何表达?想象你在和朋友对话——表意清晰,并突出这事儿和对方的关系:
新人赛看得我直跺脚,恨学龄太短,只 swing 3 月多点儿。
如果你要学 Swing ,现在就来吧!年度盛典后便是最好的时机——类比美国职业棒球队选秀,新人赛上「舞龄」更长的选手,更可能在新人赛上崭露头角。此外,无论舞会、比赛、还是大师课,你都更易进入高级别团体。
未来稍加修改,就可用于文章。比如这段后来就用到了 Swing 新人指南 中。总之你想怎么用,平常就怎么练,不会错。
-
如果想录下个人成长,那难过失意一定要记,不但有助排解,更令你舒缓理性,回看时还别有一番风味:P
-
如有同系列内容,可在发布时打上 tag。Tag 最好用英文,这样未来若想分类查看,易凭网址直达。比如:
-
如果你乐意被人偶遇,却不想被人有意找到,那就使用子空间、设置不可被外部及站内搜索引擎检索。此外,用空间里的内容形成作品后,及时隐藏痕迹——删掉或设为仅自己可见,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嘛。
从此,我便沉浸在这样舒爽的输出习惯中自拔不能:当周 MarkDown 文档常开,随时记忆外部化。那些需要发布的,就贴到对应渠道发出。如果想到要修改,就在 MarkDown 编辑器里改好,再更新到对应渠道。每天 commit 同步到 GitHub 一次;若有值得保存的版本对比,则改动后立即 commit 一次留备后用。
友情提示
所用工具扫盲
机敏如你肯定已经发现,增进作品质、量的关键,在以「周」为单位记忆外部化,并用「一个人的微博」促进快写慢改。能实现这个效果的工具不少,我推荐 MWeb + GitHub + LOFTER ,是基于已有工作流(WorkFlowy 酝酿 + MarkDown 书写/编辑 + GitHub 托管/发布)。你完全可以根据已有习惯选择工具,能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五十年,持续使用促进输出,你满意就好:)
如果你未满意,并相信我的品位,还乐意走出舒适区,路在这里:
- MWeb:我最常用的 MarkDown 编辑器,刚发布 3.x 版本。Mac 付费软件,从得到的心流体验来看个人觉得很值;费用也不高,100+ CNY,当少到外头聚次餐就好。Typora — a markdown editor, markdown reader. 也不错,Mac/Win 均支持,免费,带目录栏、支持加载本地文件夹、可自行设定 CSS 渲染样式。
- GitHub:我最常用的文档托管平台。它可供性极强,且内置很多专家级的内隐模式,如果使用得当,能极大降低个人创作复杂度。如果你之前没接触过,别被不明觉厉的操作吓退,可看我梳理的这份 给文字工作者的 GitHub 上手攻略。实在难以学会也别勉强,可用下文云端同步的替代方案,甚至只保存在本地。
- Markdown Here :chrome 上的插件。能把 MarkDown 未渲染的内容粘贴到网页输入框后,一键渲染成定制的 MarkDown 样式。
- WorkFlowy :我用了快 5 年的卡片层级工具。真爱一生推,玩转指引见 《卡片助力输入输出,工具我选 WorkFlowy 》。
这套习惯灵感来源参见:
- 知识创造层级:构建优雅的知识创造系统
- 快写慢改:快速写作模式谈 - 阳志平的网志
- 一个人的微博:一个人的微博 - 阳志平的网志
- 品味生活:品味(2):“品味”生活的10种策略 - 阳志平
- 「if…then…」&WOOP:WOOP — Character Lab
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你将领会这套习惯为何优雅有效,如何持久高效。
省钱及移动端读写替补方案
手快的朋友估计已经发现,这套工具只适合 Mac 用户。如果你恰属此类,恭喜,无论你是否常在移动端读写,都可找到应对姿势——
如果你不常在移动端读写,且有 GitHub 隐私库或不差钱,可像我一样应对万一:移动端若要查找,直接在手机浏览器登录 GitHub 搜索。若要写点什么,就用与电脑自动同步的 App 先写,比如 iOS 的 Notes 。写完想发布就发布,之后再迁移到当周 MarkDown 文档中。这样一来,未来若想复用,依然检索 MarkDown 文档即可。如果只找已发布的内容,那可直接到发布渠道查找,比如直接到 LOFTER 里检索。
如果你常在移动端读写,或想省下 GitHub 隐私库 $7/mon 的开销,那可只用 MWeb ,设置 iCloud 或 Dropbox 同步。详情参见 iOS 版 MWeb 正式发布及简介 - MWeb、在 iOS 中如何使用 MWeb for Mac 文档库 - MWeb。 # 我没试过,有问题请找 MWeb。
至于其它操作系统,找个带目录视图的 MarkDown 编辑器就好,比如 Cmd Markdown 编辑阅读器。但肯定不如 MWeb 保护心流(flow)。
那咋整?老实讲,如果真想提升创作质&量,我就算喝俩月西北风也咬牙换成 Apple 产品啊。毕竟换个优雅舒畅的创作环境,很快就发觉真值当!
无需纠结「如何写卡片」
卡片新手窥豹一斑,难免犹疑卡片多大才合适,这载体是不是卡片,B6 是卡片,A4 是不是就不能用作卡片?……
此等问题真是自寻烦恼,看我嘴型:无需纠结。
要知道,在知识创造体系里,「卡片」只是一种粒度,而非形式。那些没到「文章」层级的零散思绪,都可算作「卡片」。
更何况咱们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写卡片」,而是「更快输出更多、更美的完整作品」呐。一篓子完美卡片,也比不上一份完整作品。所以,与其纠结卡片怎么写、写什么,不如思考你要输出什么作品吧——有了目标,你自会开始留心观察、思考,恨不得把那些灵感都摁住,就怕一不小心跑了呢。
至于如何积累零散思绪,那就见仁见智了。但万变不离其宗,能让你更高效自在地输出就成。
所以,如果你发现无论用纳博科夫牌巴掌大的索引卡,还是梅棹忠夫牌 B6 大的京大式卡,怎么都不得劲,这很正常。继续尝试就好。
比如我,这卡那卡都体验了一把,还是钟情大二就开始的习惯:输出始于横着 A4 纸捕捉灵感、梳理思路,写画不羁。一些长文如《谢谢你给她的时光》、《你丁酉年的故事》以及本文,更是如此:不仅起念阶段,甚至每个组块都要好几张 A4 纸自由写画,梳理想传递什么、引发什么行动,才敲成字符。当然,还会混合其他姿势,比如本文提到的随时记忆外部化+一个人的微博、之前推荐的 WorkFlowy 等。
要而言之,「卡片」更多是一种粒度,绝不能当作形式,更不能标为目的。
但话说回来,就算八仙过海,我也严正提醒你别用 GitHub Issues 积累零散思绪:数据不好迁移,且不便移动重组、调取复用,网页加载还不稳定。总之不利于形成作品。不信你想想自己由此输出的作品质、量?
如何积累人名术语反常识等卡片
熟悉开智文化的朋友应该对术语卡、反常识卡、人名卡等都不陌生,我也在积累。
对于人名,我用表格整理相关信息,比如:
不过尚未用得满意,无实践案例可举……你若有满意心法记得和我分享~
反常识和术语倒是可以聊个五毛钱的。
遇到反常识,确认可信后,我便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基于这个信息,我应停止做、开始做或继续保持什么?然后转成「if…then…」提升执行几率。
比如查论文得知「一个人的快乐程度,和他经历的快乐次数正相关,而非经历的快乐强度」,更要继续保持「专注一小时,swing 十分钟」的小憩节奏。
再如上网听闻「初级商业人士拼体能,中级拼技能,高级又回到拼体能」,发觉应加大有氧运动量,但自己经常偷懒,便有了「如果私教训练完很累想偷懒,就先喝点水,在健身房外的楼道里来回慢走 5 分钟后,再开始做有氧」的行动脚本。
又如看《超越智商》发现原来通常诊断假阳性概率不低,便提醒自己,如果面对阳性结果,别急难过,先了解发病率。
还如从《哈佛商业评论》了解到饮食也会影响自律,低血糖饮食利于自律,便打算继续保持天天健康餐,如果外出就餐,也少摄入碳水和脂肪;又想起决定你我人生的决策也就二十多个,便找了家定期换菜谱、可以提前两周排餐的健康餐外卖充了 10000 块一直吃,省去考虑「今天吃啥」的麻烦释放决策内存……
随着「if…then…」增多,我开始汇集整理,成体系的集为指南,比如 如果我来陪你走一程·养娃清单、CollaborationGuide4Shaper ,零散的先汇到 WorkFlowy 特定节点「随手复盘」,不时翻看、更新:
你可能好奇,我哪来的动力给大脑编这老多脚本?很简单,知道「信息关键不在输入多少,而在影响行动转成输出」,并深信「这个世界不缺反常识,缺的是行动,以及能让自己行动的行动」罢。
至于陌生术语,除了上述行动,我还会把这个术语的概念、出处等信息整理到 WorkFlowy 或 zotero 对应节点。比如:
如何用自己的话进一步表述,则是文中要用时,再结合语境整理成文,并深入查证确认使用正确。以「认知闭合」和「科学素养」这俩术语为例:
之前搜集的术语释义 :
最后用在文章里:
人都追求认知闭合(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给行为找一个合理解释。
你越来越喜欢向科学求解:每理解一个术语、理论或范式,世界就会愈简单清晰,你也拥有更大的自由,离低水平的重复更远。生活,是神秘岛;科学素养,是躲在暗处帮你的老船长。而这里,有国内教育领域最雄厚的脑与认知科学背景,叫老船长为你开路。
在科学领域探索越多,你会越认同一定要站上前人肩膀,才能远离低水平重复,不重复造轮子,获得可叠加的进步。面对新出现的解释体系,你会下意识地按这套思路思考:提出这个理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或解释什么现象,解决这个问题或解释这个现象的意义何在?已有理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或解释这个现象的,有什么不足?新提出的理论有何优势,如何巧妙解决这些不足,证据是什么?新的理论还存在哪些可完善之处?
你还会养成很多助你越跑越快的习惯:比如读书先翻版权页,看首次出版年份,判断其处于学术脉络的什么位置,是认知科学诞生前还是诞生后?处于历史时代的什么位置,是互联网普及前还是普及后?或如喜欢翻论文,借助这些高度结构化的文本,高效寻找解答,无论是结论的限制条件,或是研究空白,还是可继续按图索骥的参考文献。又如条件反射地查作者学术背景、h 指数,助力判断其观点靠谱程度。还如经常主题阅读,利用大脑强大的模式识别能力促进你知识体系构建;老实积累术语、人名,勾画你认识世界的地图;及时把反常识信息化为「if…then…」,修养你探索世界的马达。甚至把「定义-验证-质疑」这套思路,不自觉地用于工作生活……
小结
作品和作品的差别,源于卡片。人和人的差异,垒于习惯。一切皆时间的函数,时间最可怕的是复利效应。
怎么做?小女子我已先干为敬,你看着办;-)
附:这半年的里程碑
- 十二月:发出《谢谢你给她的时光》。第一次全篇写故事,终于有底气说自己从「逻辑」「文采」,爬上了「故事」这座写作第三峰。
- 一月:发布 EnjoySwingDancing 指南。头一遭有使命感地分享个人爱好,这也是 GitHub 这个全球最大同性交友网站上头一回有人分享舞蹈项目吧。
- 二月:发布个人年度回顾《你丁酉年的故事》。尝试换个视角记录生活:用预言的方式写回顾,呈现自评反思更自然;并发现自己已能谋篇布局万字故事。还在写作过程更清晰自己要去何方。
- 三月:发布 CollaborationGuide4Shaper 仓库。终于集结分享对「如何高效共创」的观察思索,从此被问相关问题可甩资料。
- 四月:完成集团新人入职机制和学习资料(团队协作技能自学&自检清单 是其一)的重大升级,了却一桩心愿:没我在,这些事情也易跑得不错。且第一次划定各技能进阶标准「存活」、「感觉良好」、「更快更好更强」,以便用户按需取用。还摸索出用表格做检查清单的优雅模式,给下个阶段的输出帮了大忙。
- 五月:输出策略产品经理训练营作业手记。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参加线上付费课程。并拿到优秀学员(5/145),点亮新技能树。且 网易蜗牛读书增长方案 被评为精选,是当期课程里唯一一份精选作业,也是课程至今这章作业的唯一精选。
- 六月:对外较逊色,只完成博客三年来第一次改版,并更换域名清除这两年的困扰:博客在微信访问不畅,被安全警示及重排。不过酝酿了本文及接下来几篇重要博文。
读者留言:
^截图于 210525
▶CHANGELOG
- 210920 附上过往读者留言
- 181231 增加 Windows MarkDown 编辑器推荐(Typora),把开头内容移到附录
- 180720 和 MWeb 开发者确认目录视图调整方案后,修改 MWeb 推荐说明
- 180717 根据反馈增补内容,强调增进作品质、量的关键,在以「周」为单位记忆外部化,并用「一个人的微博」促进快写慢改,而非具体哪个 App
- 180716 优化样式和表达
- 180715 累计快写慢改近 50h 终于发布
- 180707 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