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用英文,烦恼少大半 · 团队文档命名指南
文件命名看似简单,其实体现你对你的对象在当前体系中的关系/作用的理解,往大了说,命名还直接反映你对整个资源结构的理解——典型如一次讨论的成果,整理为《会议纪要0313:课程运营反思》VS 《课程运营指南》,处理为后者,显然思考得更广阔深远。
总之,统一的命名规约,对团队,尤其对团队知识管理和异步协作来说,非常重要。否则创建一文件,队友难以识别所含内容,他他他他他都要多花一点时间来查找、确认,这不是找事么?
为减少此类不必要的团队协作成本,特整理一份团队文档命名规约,文件命名也可参考。
命名原则
以下原则规则较多,协作新人可先通览心中有数,具体操作时,多问自己一个问题即可:
这样命名,我队友能快速调取他要的文件吗,一年/三年/五年后还能吗?
1. 用 ASCII 码命名
ASCII 是 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的简写,即美国信息互换标准代码。这套编码字符在大部分环境下都可以正常显示,不会乱码。
于国人,只要记住不用中文命名就好,尤其在取 WikiName 时。这不仅可以叫生成的 URL 干净清晰,还方便文件在同一目录下顺次呈现。且脱离了最熟悉的中文,大家在命名时会更慎重,更易遵守命名规则。
要而言之,用 ASCII 码命名,既叫机器可读,人的观感也好不少,一举多得何乐不为?当然,别用汉语拼音。
2. 尽量简明
简明的命名,能省不少识别取用的时间。命名时尽量注意:
采用大驼峰式命名法,比如210422 更新:采用下划线命名法(underscore case),比如 hb_docnameHbDocName
- 驼峰命名在一些情况下容易出错,比如有时候会被自动转为全小写,容错性不如下划线命名法好
- 下面的例子就不一一修改了,你能理解意思就好
- 尽量不要混用多种命名法,错误例子比如
HbDoc_Name
- 日期使用 6 位数字标注,默认忽略年份前两位以减少字符,比如
151203
(2015年 12 月 3 日) - 避免语意重复,比如面对用户的 wiki 里
HbAppUserGuide
文档,命名简写为HbApp
也并不会影响理解,加上UserGuide
反倒叫人多反应一会儿,还让这个 wiki 链接长了不少,大可放心去掉
3. 追求不必改动
文件一旦释放到团队界面,就默认进入了团队记忆,命名每次更新,都意味着需要团队成员重新识别、知会。不轻易更改命名,便能减少这类不必要的认知负荷。 GitHub wiki 更是如此——版本记录以文件为单位,一旦更改文件名,便再难比对版本。
想叫文件名在大时间周期内不必变更,摸索一年,发现要点有三:
其一,命名尽量选用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ies)词汇,而非下位层次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ies)词汇。
这个理解起来较简单,看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
HbStuGroup VS InfoPy103WeChatGroupRule
之前有同事主动把建 Py103 学员群的一些固定动作、常用话术整理成了指南,命名
InfoPy103WeChatGroupRule
,我问下期课程咋办,再建一个InfoPy104WeChatGroupRule
?且这文档里不止含群规吧?她把文档名改为HbWeChatGroup
。不久,我们 App 里有了自己的群组,即将不再用 微信 作学员群,这个指南就不得不改文件名或者新建一个文档(但公共界面有内容重复的文档更后患无穷,使不得使不得,新建同类文档为下策)。如果一开始就以
HbStuGroup
甚至HbUserGroup
这类 基本层次范畴 的词汇命名,更换啥群组平台也无妨啦。 -
HbUserService VS HbYixiu
我们有个用户服务助理角色叫「一休」,这是个直接面对用户的角色,处理起来要点良多。同事很尽责,主动整理这个角色的工作指南,起名
HbYixiu
……文档整理得很好,命名如果看长远点就更出彩了——半年之后如果我们的用户服务角色多起来,比如有「阿西莫夫」等,这个文档命名还妥当吗?一年两年之后,新加入的同事,如果没人和他介绍,他能否快速找到这个角色的工作指南?如果进一步思考这个角色/指南的定位,用
HbUserService
这类 基本层次范畴 词汇命名,纵团队更迭再多亦无碍。 -
HbAdminSystemOMCApp VS HbAdminSystem
命名偏上位层次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ies)时,建议修正一下标注更明确。比如今年团队只上线了一个产品的管理后台,看到团队 wiki 中
HbAdminSystem
文档,谁都知道是这个产品的管理后台使用指南。但如果明年又上线一款产品的管理后台,这个文档就不得不改名让大家更易识别。不如一开始就直接清晰命名
HbOMCAppAdminSystem
,或HbAdminSystemOMCApp
。
其二, 直接创建可交付的文件,以最终要交付的状态来命名,不必拿过程文档来交流。
这个不仅是命名更是协作习惯,比较反常识,多数新人甚至有些职场老手也不习惯。我也用了近一年才慢慢习得。
比如当时我们做用户回访,想出些稿件聊聊某门课程这一年对学员有什么影响,决定发邮件给学员,邀请他们回答一些问题。按照惯例,在 GitHub 协作;A 同事先起草了学员七问,并通过一个名为 ContentPyStudentsSevenquestion
的 wiki page 给出;B 同事基于这个版本,又增补了自己的版本; C 同事根据自己的理解一合并,再起草一个面对学员的邮件 MlStuReviewInvitaiton
,大家基于这个邮件继续修订措辞;最后发现 ContentPyStudentsSevenquestion
这个过程文档没什么再用的价值,删去。
回顾下来,你会发现很多交互和迭代没必要,完全可以更高效干脆——一上来就以最终要交付的结果 MlStuReviewInvitaiton
命名,并以面对用户的口吻起草内容,哪怕只是加上邮件标题、称呼、结尾,完成封邮件的 MVP ,也能让团队省去大半一来二去确认意思、转换表达的麻烦,留出更多时间打磨交付用户的结果。
再如,日常开产品优化讨论会,新人多会每次会议创建一个纪要文档。但同主题的频繁讨论,尤其形成的决议,直接增补到行动指南比如 Hb
或 Plan
开头的文档更省力。毕竟反复讨论,其实是为形成更明确的行动共识;未来会频繁调用的,也是这类文档,而非 Log
开头的会议纪要文档。
其三, 同一主题内容持续积累到同一指定文档。
协作越久文档越多,不想信息过载,最好一个场景只保留唯一可用文档,大家都只更新这唯一可用文档。否则内部必会混乱,或维护者不知还有其它版本需要更新,或使用者所用并非新版,烦恼不断。
此时,提前长远考虑你创建的文件/文档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命名更为重要。
比如你想通过一个页面告诉用户你家 App 怎么使,那这个 HbApp 页面会包含哪些内容,用户常见问题自检解决方案,是放在这个页面,还是另起一个 InfoAppFAQ 的页面?
再如,用户界面已经有了 HbApp 页面告诉用户怎么使用,常见问题如何自检,那内部协作界面,是否还需要一个文档说明内部同事如何处理收到的 App 使用问题?这个文档应该怎么写,怎么命名,才更方便同事长期调用、维护?
还如,如果已有供内部同事参考的用户常见问题解决指南,内容越积越多,各类问题是否需要拆分单独文档,如何命名方便长期调用、维护?
这一切都在锻炼和体现 你对你的对象 在当前体系中的关系/作用的理解。这一切又有点像软件工程中的架构设计,你需要考虑如何拆分模块,接口怎么设计更合理简洁。
命名规则
在同一路径下,文件一般可以根据文件名自动排序,进而呈现出树状结构,方便其他伙伴查找。知晓这点,命名方法要点很简单——按你想要呈现的树状结构来命名。
具体方式如下:
约定、遵循一组常用缩写
既然以英文命名,缩写不可避免,特此约定一组 团队常用缩写,以建立共识方便协作。
常规命名结构:文件属性-类别/项目/使用者
起名或起草文档前,先明确文档属性,比如是 Idx
info
Hb
还是 Log
(这其实在思考所建内容的整体结构和关联):
Hb
里一般会链接到Idx
Info
等以便进一步参考调用的内容Idx
,注意这是**索引索引索引!**里面一般会有较多链接,尤其是info
文档链接Info
一般里头是可直接复制使用或者不需再进一步点击的内容Log
沟通纪要、会议备忘等
如此,在一个目录下浏览时,文档按类似树状的结构展开,比如 Hb
:
- HbDoc ~ 文档创建规约
- HbDocName ~ 文档命名规约
- HbMentor ~ 教练手册
- HbPM ~ 项目经理手册
一些系列文档不前缀文档属性代号也 OK 。比如我们课程每周都有微信群答疑,答疑记录文档,新手一般会延续中文文档命名习惯( 0w 微信群答疑纪要
)以 Log0wQA
命名,但更合适的应该是LogQAw0
。若此,在同一个目录下,可以快速定位这个系列文档下的所有内容。若目录下,并无其它 QA 系列文档的需求,根据简明原则,还可直接命名为 QAw0
。
文档属性确定,便可根据具体情境和想达成的效果确定单词的先后顺序。
那如果单词不同先后次序都能叫人知晓这是什么文档,比如HbBrandOM
VS HbOMBrand
两种命名方式,都可以让人一眼识别这是 OM 品牌使用手册,如何确定单词先后顺序?
此时哪个命名更优雅,就取决于这个文档出现在什么情境下,及自己想干嘛:比如这个 OM 品牌使用手册,如果在集团的 wiki 下,希望兄弟公司在同一个事务上有更多的借鉴,就以前者命名;如果各公司相对独立,希望每个子公司的同事更方便找到本公司的内容,则后者命名更妥当。
版本号标注规则
手册等反复修改使用的文档,版本号采用语义化版本控制的命名方式。但其实基于 git 进行文档管理后,不标注版本号也无妨。
会议纪要等基于时间的文档,以日期进行命名,比如:
- LM2015Q3 ~ 2015年第3季度季会纪要
- LMApp151203 ~ 2015年12月3日产品会议纪要
- 如果经常开产品会或其它某个主题的会,就把主题放日期前形成一个单独序列
- 如果是临时的主题,就放在日期后面,一目了然以便日后查找,比如 LM151205Community ~ 2015年12月5日社群运营讨论纪要
请勿出现「@」「#」等符号
咱们经常通过链接传递 GitHub 里的内容。而在 GitHub 机制里,文档名直接体现在文档链接中,比如仓库 OpenMindClub/Share wiki 下的 InfoJob.md
文件,地址是 https://github.com/OpenMindClub/Share/wiki/InfoJob 。
而传递链接的微信/企业微信等 IM 对话窗口比较特殊,无法将 @
符号后头的内容自动识别为链接。所以,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 —— 比如把链接复制到浏览器中才能打开,请你命名文件时尽量不带 @
、#
等特殊字符。
如果想突出标记人名,在人名前加下划线即可,比如 ReviewPy101_yixiu
。其它特殊分隔也可用下划线。但如果你在用非下划线命名法的项目团队,比如用 大驼峰式命名法(upper camel case)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开智,请注意:若非特殊情况,请勿在命名中使用下划线(敲黑板!)—— 一个系统中最好不要混用两种命名法则。
更不建议命名中同时出现 @
和 .
,比如 Ml2017@con.openmind
,这样把文档地址发在 IM 对话窗口里可能被识别为邮箱,无法直接点击访问得复制到浏览器就罢了,点击还会触发启动邮箱遭人嫌……
命名示例
若刚接触这样的命名规约,难免不知所措。不必担心,多看别人怎么命名,根据命名猜测文档内容并验证,慢慢就轻车熟路啦,比如可以看看看这些示例:
-
Home · OpenMindClub/Share Wiki 右侧 pages :
-
CollaborationGuide4Shaper/CONTENT at master · ishanshan/CollaborationGuide4Shaper 所含文件:
-
HbCollaborateWikiandCode · OpenMindClub/Share Wiki 所举案例:
HbCollaborate.md InfoShow.md LogMeeting171226PrepareforShow.md Home.md InfoShowQA.md ReviewFinalProject_Serena333.md IndexReference.md InfoVedio.md ReviewFinalProject_ishanshan.md InfoLost.md LogMeeting171205BrandName.md ReviewFinalProject_yixiu.md InfoProjectIdea.md LogMeeting171213VedioIdea.md _Sidebar.md
怎样,是不是十分优雅干净?(不是?来人呐拖出去胖揍一顿~)
--
不管怎样,文档命名规则没有对错之分。如果单看某个文件名,队友现在和未来能明白其中所含内容,协作需要时能即时调取,这就是好规则。
祝你远离「各人用词、命名习惯不一样,难以形成共识,徒增团队协作成本」的烦恼(比如俺在《GitHub 协作五大业余姿势》 提到的现象)!
读者留言:
^截图于 210525
▶CHANGELOG
- 220315 调整开头加上一个小例子降低理解门槛
- 210920 附上过往读者留言
- 210422 删去大驼峰命名法,改为推荐下划线命名法
- 180327 更新命名示例
- 170826 增补
请勿出现「@」「#」符号
组块 - 170318 删减细节修订措辞
- 170201 增补原则及示例
- 160210 增补完善后在 Blog 发布
- 151220 在团队仓库创建